原標題:【奔流文化·非遺】甘肅康縣雍壩鑄鏵工藝丨“鑄”的是農耕文化的一縷氣脈 【奔流文化·非遺】甘肅康縣雍壩鑄鏵工藝丨“鑄”的是農耕文化的一縷氣脈 尋找甘肅非遺文化之制作技藝① 鏵是農民耕地時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的工具,犁鏵鑄造和使用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顯著標志,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大數據平臺的統計結果,中國有近90萬項非遺資源。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分布于村莊,根植于廣袤的鄉村生存和發展,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 然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使得鄉村非遺伴隨鄉村傳
侗族刺繡 侗 繡 侗族刺繡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集紡織、印染、剪紙、刺繡于一體的傳統工藝。在唐宋時期,侗錦就以其花色精美而著稱,被人賞識。侗錦有著悠久的歷史,侗族婦女按照她們本民族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和心理氣理,精心地設計圖案,常見的圖案有太陽花
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美術作品獨具特色,如:剪紙、皮影、泥塑、秦繡、木雕、布藝、麥秸畫、馬勺臉譜等等,陜西非遺文化藝術門類名目繁多,極具個性和地域風情。其中以剪紙為代表的陜北地區手工藝,凝結著黃土高原的豪爽、粗獷;以皮影、泥塑為代表的關中地區手工藝,傳承著數千
圖說:非遺展示 來源/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500歲的古猗園,有了“新身份”。昨晚,古猗園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共建的上海首個“非遺主題公園”在古猗園揭牌,開啟了“古典園林遇到非遺傳承,高校智慧融入城市建設”的新篇章。國慶期間,園內將舉辦各類非遺特色活動,邀市
央廣網北京8月17日消息(記者黃玉玲)17日,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新聞發布會。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介紹,目前,國務院已公布了五批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文化和旅游部認定了五批3062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尋找甘肅非遺文化制作技藝之一—— 康縣雍壩鑄鏵 犀牛江畔農耕文化的活化石 鏵是農民耕地時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的工具,犁鏵鑄造和使用則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顯著標志。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農耕機具逐步普及,犁鏵等傳統手工制品也逐漸淡出市場,而在西漢水南岸的甘肅
人民網成都6月11日電 (劉海天)今日上午,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省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暨第三屆四川非遺購物節在遂寧市啟動。遂寧市委書記李江,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戴允康,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紅芯,四川省商務廳副廳長
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成都6月11日訊(記者 戴璐嶺)6月11日上午,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省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暨第三屆四川非遺購物節在遂寧市啟動。遂寧市委書記李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戴允康,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紅芯、商務廳
我國非遺景泰藍文化,僅有6位大師,你有幸收藏到他們的作品嗎 景泰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古至今,景泰藍就是皇家藝術。目前,我國景泰藍文化仍然在繼續傳承,但也因為景泰藍高超的技術水平,能夠達到頂級設計的大師卻寥寥無幾。據悉,目前我國景泰藍大師僅有6位。分別是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