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8日,北京廣播電視臺和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在北京舉行啟動儀式,雙方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攜手籌備拍攝、制作、播出大型優秀傳統文化非遺節目《傳承進行時》。
北京衛視頻道中心邵晶主任介紹,從《傳承者》到《非凡匠心》,從《上新了·故宮》到《遇見天壇》,從《了不起的長城》到《我在頤和園等你》,從《最美中軸線》到《書畫里的中國》,再到《博物館之城》,北京衛視的“國潮”文化品牌矩陣,成績斐然。這是一種文化的“雙向奔赴”,一邊是歷史的悠久,一邊是時代的創新;一邊是文化的深邃,一邊是創造的新奇;一邊是傳統的厚重,一邊是節目的靈活,相得益彰。
這次北京廣播電視臺和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聯合策劃并籌備拍攝、制作、播出的大型非遺節目《傳承進行時》,將與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一道,從數據庫中提取超百項非遺傳承,找尋中國的百位獨家非遺技藝的傳承人,遍尋中華之能工巧匠,文曲雅藝,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探索千年國潮寶藏。
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蔣安祥院長說:“五千年的文化滋養了中華文明的傳承,如今要講好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吸引觀眾,要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傳播方式上的創新必不可少。近年來,歐亞科學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院還相繼成立了陶生源作品研究院、數字文化實驗室、家庭教育實驗室和香云紗文化實驗室。”
據悉,這次《傳承進行時》的表現形式,不僅是一種常規的文化載體,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種新的認識和體驗中華優秀文化與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新型媒介。該項目將借助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應用化建模,并上傳到云端,整合空間、數字人等web3.0技術,構建基于傳統文化文藝、歷史、藝術、非遺等多元的舞臺及虛擬空間場景,實現“線上化”“空間感”“數字人與真人虛實結合”,開創國內首檔非遺文化Web3.0沉浸式晚會。活化和運用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人愛上傳統文化。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杰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