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凌志(安徽師范大學)
一把剪刀,繪出濃濃的年味;一張剪紙,承載著美好祝福。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職工郭健美把對旅客的祝福化作一幅幅精美的剪紙藝術作品送給南來北往的旅客,祝福旅客一路平安,把新春的祝福帶回家中。(1月12日《中國青年報》)
今年春節,是防疫政策優化調整后的第一個春節。今年1月8日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后,返鄉熱潮也如期而至。據統計,春運第一天,就有3473.6萬人次,遠超去年同期;通關口岸,也有大批境外務工者回國過春節……今年注定是一個熱鬧的年。而剪紙是非遺符號的載體,但旅途中的剪紙更是心意的載體。中鐵濟南車站在這樣的歸途上,贈送一份傳統而精致,美好且紅火的祝福,不得不承認,這份禮,真是送出了心意,送出了格局。
無巧不成書,這并不是剪紙藝術與車站第一次摩擦出火花。在去年的2月份,也是正值春節期間,一幅由非遺傳承人葉文運等人聯合打造,歷時8個月之久,長達400多米的剪紙作品——《山海蒼南》在高鐵蒼南站廣場亮相,蒼南的自然風光,蒼南人民的美好生活及禳災祈福等當地民俗文化被囊括其中。長長的剪紙作品出現在市民眼前時,歷史的厚重感與現代的科技感撲面而來,當紅彤彤的剪紙作品遇上喜慶的日子,令人震撼之余,多了一股對新年生活的期待。
無論是一年前的《山海蒼南》,還是今天的現場制作贈送,剪紙正在讓我們的新年生活更加豐富,一股獨特的“年味”正在悄然傳遞著。正如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所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剪紙作為我國傳統民間美術形式,同時也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早的剪紙作品可以追溯到北朝時期,即公元386一581年。我們的先祖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早在紙尚未出現時就已流行,用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樹葉上剪刻紋樣。一張張看似單薄的剪紙,恰是勞動人民樸素智慧的直接體現,更是中華文化深厚積淀的有力證明。
近年來,總有人抱怨年味淡了。其實在我看來,年味并非淡了,只是換了一種形式重新陪伴在我們身邊。雖然我們多了放炮竹的限制,少了出門賀新春的次數,但是,我們仍可以憑借不變的真心,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嗅到“新的年味”。剪紙傳心意就是強有力的證明,這股年味是五千年文明的沉淀,是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感慨,它雖不如鞭炮的火藥味刺鼻,但它絕對足夠震撼,足夠沁人心脾。
非遺作品帶來的“新”年味從不是高高在上的,它來自人民群眾的創造中,也必將反饋于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就拿今年的春節舉例:在金華浦江,非遺是“板凳龍”重出江湖,當地村民們搬出了一條沉睡了30年的巨龍,據了解,“迎龍燈”是當地最熱鬧的活動之一,今年新年不少村恢復這一傳統,讓“龍爺爺”再次出山;在寧夏石嘴山市,非遺是舌尖上揮不去的記憶,在展示地方傳統美食的大會上,黃渠橋爆炒羊糕肉、扁豆涼粉、李記拆燴羊蹄……來自石嘴山的20余種美食集體亮相,銀川等地的非遺美食也在現場展出,讓人垂涎欲滴。非遺還是蕪湖的許鎮馬燈展演,歡快飄逸;是潮汕颯爽的英歌舞和精彩的舞獅表演;是蘇州的桃花塢年畫,江南韻味十足;更是湖南鐵花藝人現場“打鐵花”,引得“火樹銀花滿天星”……
我們相信,傳統的藝術慶祝傳統的節日,就是最新的潮流。感謝郭健美,感謝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他們這一次小小的舉動,讓我們看到了春節的魅力,看到了非遺的魅力。在贈送剪紙現場,有許多小朋友選擇親自嘗試,并帶回了可能是人生中的第一幅剪紙作品。當古老的藝術碰上年輕的生命,一定會繼續擦出火花。此時此刻,古老輕薄的剪紙,正搭乘著飛速的列車,帶著沉甸甸的希望,駛向祖國各地,飛入千家萬戶,非遺帶來的“新年味”也將隨之飄散,飄入我們心間。年味不曾減淡,只是更加醇香,更加耐人尋味。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非遺手工制作活動是一項極具文化魅力和創意的活動,它涵蓋了眾多中國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精髓。親手制作香篆,不僅可以感受香道的獨特魅力,還能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腰扇制作:體驗中國傳統工藝的瑰寶,親手制作一把精美的腰扇,感受其獨特魅力。你可以親手
相約花朝為主題的文化盛宴如期綻放。“我已經連續三年來參加花朝節了,在這里我不僅展示作品,更講述非遺文化以及張店女紅坊背后的故事。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場持續兩天的非遺文化盛會,不僅搭建起非遺活態傳承的立體舞臺,更通過文化+旅游的創新融合,讓傳
幾十年來,他在保留傳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錘煉繪畫雕刻技藝,用巧手妙思和匠心傳承,使別具特色的蒙古包以及蒙古族家具再次煥發出活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找他定制蒙古包或蒙古族傳統家具,他所創作的作品曾多次獲得各類獎項,讓民族傳統技藝綻放新的光彩
在江南這片滋養了無數文人雅士的土地上,有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插花”,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新年注入了一抹春的色彩。在如今社會的快節奏下,江南插花依然能夠保持其獨特的魅力,得益于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傳承與創新。正如“江南插花”這一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