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獨尊的泰山歷史源遠流長,泰安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種類繁多。在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許多是關于泰安飲食的手工藝。這些可以吃的“非遺”,帶著人間煙火傳承著一座文化城市的歷史味道。
泰山八趕八筵席
泰山八趕八筵席:為了區別普通的家常菜,泰安傳統筵席有著嚴格的規定,平盤、湯盤、大件的數量,客人座次以及上菜、喝酒的次序都有不同的講究,這也形成了泰山傳統的八趕八筵席。
《泰山市志》中記載為“八趕八席、十全席”分八什果子、四壓桌、八盤、八碗、八大件,每上一個湯盤小菜隨上一“大件”,共四八三十二至三十六個盛菜家什。泰山八趕八筵席于2015年入選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泰山涼面
泰山涼面:有傳說,泰山涼面最早起源于唐代,武則天入宮之前。有一次,她吃面時燙傷了舌頭,后便研究出了涼面的新吃法。貞觀十一年,14歲的武則天入宮,難忘涼面。后來,她隨唐高宗赴泰山封禪朝拜,命御廚在泰山行宮烹制出一碗涼面。用泰山食料做出的涼面,口味獨特、色香俱全,被武則天親封為“泰山涼面”。
當時跟隨御廚的有奉高古城(今岱岳區范鎮故縣村)的人,他間接旁觀了涼面的制作過程,之后細心琢磨、經多年的潛心研制,終于制作出了具有泰山特色的涼面食品。從御廚在泰山烹制第一碗涼面,歷經1400余年,后經泰安市岱岳區范鎮倪家莊的倪氏家族幾百年的傳承,由御膳的涼面演變為泰山涼面。
泰山驢油火燒
泰山驢油火燒:相傳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封禪泰山時,駐扎在古城奉高縣。一次用膳中,有食官在做隨軍主食“饃”時,在面團中加用當地產的驢油等調味佐料,并棄蒸為烤。成熟的“饃餅”色金黃,雙面有芝麻,發出了誘人的香味。
食官將烤制的“饃餅”奉于漢武帝品嘗,其外松內軟,酥香味濃,橫斷面層次清晰,且薄厚均勻,咸香適口,回味悠長。漢武帝龍顏大悅,拍案叫絕。由此,“泰山驢油火燒”成為當地名吃。
泰山驢油火燒制作技藝,在2011年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部分圖片來源于大眾網)
五岳獨尊的泰山歷史源遠流長,泰安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種類繁多。在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許多是關于泰安飲食的手工藝。泰山八趕八筵席于2015年入選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泰山驢油火燒制作技藝,在2011年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
1、可以說泰山非遺文化,泰山皮影已經成為中國非遺文化傳承泰山非遺文化的模范之一,也成為泰山非遺文化了泰安市重要的文化地標二 光影之間 7月17日,山東大學“傳國粹,承匠心”非遺調研團的泰安小分隊成員來到了“泰山皮影藝術館”開展實地走訪通過觀
山東的文化遺產有泰山齊長城煙臺剪紙一泰山 泰山泰山非遺,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泰山非遺,為五岳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被古人視為。2008年6月,諸城派古琴被國務院
作為南京市非遺(布藝)重要傳承人,高瑞雷扎根江北新區泰山街道這片熱土已20余年。多年來,他不僅創作了大量精美的傳統手工作品,在傳承培養民間布藝接班人的道路始終上不遺余力,成效顯著。2023癸卯年春節來臨之際,又是他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段,我們來到他的布藝館,了解他
“2019 泰山非遺文化展覽”活動在臺灣基隆市成功舉辦。(圖片來源:山東臺辦) 中國臺灣網6月5日基隆訊 日前,由泰安市臺胞臺屬聯誼會、泰安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臺灣中華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基隆雞籠米雕藝術學會協辦的 “2019 泰山非遺文化展覽”活動在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