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晚報訊 金虎辭舊歲,玉兔迎新春。2023癸卯兔年,武威市雷臺漢文化博物館將在春節期間開展“文化過大年·非遺進雷臺”主題系列活動,展示武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帶人們體驗不一樣的新春嘉年華。 1月26日(正月初五)有“半臺小戲唱
記者從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根據安徽省宣城市為弘揚豐富人民群眾節日期間精神文化生活,針對疫情防控形勢,部署開展線上過年節慶活動。 宣城市博物館將在春節前開展兩期“宣博講堂”,通過兩則視頻詳細介紹安徽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和徽劇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在春節
保護非遺文化,“非遺進校園”意義深遠 為了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讓非遺進校園成了近些年較為普遍的做法。多年以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其重心也從最初的僅注重傳播、鑒賞層面而逐漸趨向包括技藝傳承、技能傳承在內的實踐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吧! 2020年12月5日至6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學科建設”國際學術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論壇采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國際學者和國內外學者均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參會。線下會議的現場,民間文學研究所所長萬建中認為,中國高校與非遺關系
點擊上方“藍色”關注 海淀敬德書院 進德為本 誠敬致用 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石振懷 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逐步深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在全市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以海淀區為例:海淀區自2013年以來,在區文化部門的
丹桂飄香,秋意漸濃,金秋九月微風送爽,也為我們綿陽師范學院的廣大學子送來了絢爛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次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對我們大學生而言,亦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文化凝聚而成的精神瑰寶。這自
4月18日上午,來自金鳳小學和金鼎中學的40余位中小學學生來到北京師范大學非遺傳習坊,進行了呼倫貝爾非遺項目的學習和深度體驗。 學生們分別體驗了達斡爾族哈尼卡制作技藝、鄂溫克族太陽花制作技藝、蒙古包文化體驗、“巴爾虎通克”射箭體驗、蒙古族呼麥、蒙古族長調民歌等
10月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中國青年網主辦的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在濟南發布。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鐘建波主持發布活動,中國青年網副總編輯王海發布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和十大創新實踐案例,并為入選第二
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如何把非遺“盤活”,成為了所有非遺工作者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任務。 該從哪里入手呢?傳承文化,少年先行! 01 面塑 Its a Title 魏紅剛是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魏氏面塑第四代傳承人,自小受爺爺影響愛上面塑之
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國青年報指導、中國青年網主辦,以“多彩非遺傳承經典”為主題的第二屆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征集宣傳活動正式啟動。 據悉,第二屆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活動征集,將精選出10大年度優秀實踐案例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