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惠靈頓6月13日電(記者盧懷謙 方華)6月13日是2020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西蘭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云·游中國》欄目相繼在社交媒體平臺推出安徽省、四川省非遺文化瑰寶在線觀賞活動,受到海外網友歡迎。
非遺在線觀賞包括“徽工造物 寫意山水”與“天府四川‘云’享非遺”兩大主題,徽墨、宣紙、徽派民居、川劇噴火、川藏鍋莊舞、洛帶火龍燈舞等傳統文化珍寶盡數亮相。活動得到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的鼎力支持。
統計顯示,截至當天下午,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微信公眾號、臉書、優兔、抖音等平臺上,上述主題的閱讀量超過6700人次。
臉書用戶塞西莉亞·卡里說,“雖然對中國書法了解不深,但僅觀看徽墨制作,就已讓自己深深著迷”;在線欣賞以村落布局嚴謹周密、建筑格局緊湊精細、營造技藝精湛高超為特點的徽派傳統民居后,家住惠靈頓的西蒙·默克爾忍不住贊嘆,這些鑲嵌在山水中的古典建筑“美不勝收”。
在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的抖音國際版平臺,海外網友可欣賞到四川省非遺形象宣傳片中有關川劇絕活變臉的精彩瞬間。該技藝曾于2019年到訪惠靈頓、北帕等地,以“非遺進校園”方式成功喚起了新西蘭學子的熱情與興趣。
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表示,云觀展、云賞樂等方式可迅速拉近新西蘭受眾與這些相對“小眾”的傳統文化珍寶之間的距離,希望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的“滾雪球”效應,讓越來越多的海外受眾自發參與到欣賞、了解這些中國非遺項目的體驗中來。
下一篇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