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5000年的古老文明,漫長的農耕文化歷史,以及56個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態,顯現了中華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許多種類或世界獨有,或世界第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特定民族或群體的審美個性和文化精神,從某種意義上,它的消亡意味著民族個性、民族特征的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口耳相傳,因而常常是轉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記錄手段和技術條件下,基本無法恢復或再生。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豐富,但也很脆弱。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面臨失傳危險;一些獨特的語言、文字和習俗迅速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人員短缺,出現斷層;如民間戲曲、戲劇在衰落,年畫、剪紙、皮影正在逐漸消失,許多傳統的民俗文化藝術如薩滿調、子弟書等已經絕滅,岔曲、古琴也瀕臨絕滅,剩下的摔跤、拉洋片、廟會等生存環境不容樂觀。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仍處在一個初級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力度不夠。2.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滯后,資金技術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缺乏正確的開發利用。3.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法律保護依據。4.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及人才的培養,傳承渠道不暢。
因此,采取合理的對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在眉睫。
1.加強立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我們必須加大對一些基本問題的深入研究,在實踐經驗中總結提煉出相關的法律原則并通過立法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制度。
2.提高全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從古到今,從中國到國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及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人在這里面起一個主導作用,人的素質的高低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保護程度的高低。但就我國目前的國民素質來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提高全民素質這句話已經出現很多年了,但現在看來似乎作用不大。這當然是有原因的,筆者認為中國教育體制上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原因,很多學校不大注重學生傳統道德品質,民族意識的培養。相反外來文化在中國社會流傳開來,現在的學生流行的是過洋節日,對國外的東西十分推崇。當然,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現實。我們能做的就是希望他們在接受外來文化時,不要忘記中國人自己的文化
3.切實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工作的目的,是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我國珍貴的、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并得以傳承和發揚。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地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生產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有條不紊地做到全面普查,建立縣(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