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農歷兔年,兔子當仁不讓地成為非遺傳承人的創作主角。帶福字的兔、帶牡丹花的兔、印染花布的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制作技藝傳承人王彩紅將非遺手工與時代審美相融合,設計出一款款既傳統又富有時代氣息的香包、掛件等,讓兔年春節顯得別致且新潮。
“春節寄予了中國人美好的情感,每年我都會圍繞十二生肖創作一些香包,可以說是春節的固定產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王彩紅說,“去年做了幾十個外形品種的老虎香包,今年圍繞我們的兔年春節,我做了差不多八九個顏色的‘小兔’,有適合小孩子佩戴的、也有符合年輕人審美的,按照不同年齡段的受眾人群分成了不同系列。雖然連續制作‘兔兔’很疲憊,但看到自己親手做出來的香包受到大家的喜愛,也感到很開心。”
“這是您自己做的嗎?都是什么材質?能不能帶孩子學習制作?”1月18日,在河南省文化館舉行的“喜慶二十大 非遺迎新春”——河南省文化館館藏精品展現場,一個個充滿年味兒的“兔兔”不僅顏色鮮艷,更是香氣撲鼻,吸引了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圍在王彩紅的香包展位前好奇地詢問。“是的,這些都是我親手做的,材料分為棉布系列和綢緞系列,有立體的有刺繡的,制作一個這樣的‘兔兔’大概需要兩個小時,除此之外還有不同尺寸的虎頭帽,大人小孩都可以戴。”
“小時候,經常看家里老人做手工,以前的衣服、香包、鞋子、棉襖、帽子等都是手工縫制完成,一年四季女人們基本都在做手工,我看得多了,就開始模仿,做著做著就喜歡上了手工,特別喜歡手工縫制香包,在學到手藝的同時,也把自己喜歡的色彩用在搭配上。”據王彩紅介紹,做香包三十多年來,因為喜歡和熱愛,她把香包從傳統圖案做到了大大小小的三百多個品種,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豐收的果實——金瓜,參加了新鄭第一個農民豐收節的邀請展覽。用她的話說,“把河南豐收的祝福用作品表達出來,才能讓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得到更多人的喜歡!”
香包又名香囊、香袋,也叫荷包,歷史悠久,以其納福、辟邪、驅疫的作用寄托人們的美好愿景。“過年了,把‘兔兔’香包佩戴在身上,或者掛在門前窗后,既增添了節日的氣氛,又能祛邪祈福。香包內置艾葉、山柰、蒼術、白芷、辛夷等,具有安神、驅蟲、殺菌的功效,也是贈送親友的好禮物。”王彩紅說,“年前進社區教大家做了新年‘小兔’,此外我經常在個人的社交媒體發一些關于香包制作技藝的視頻、圖片。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生肖文化。”“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香包獨特的文化特征。在她看來,傳統的手工要結合當下的生活,根據節日特征和生肖的形象不斷進行新的創作,讓人們愿意把自己喜歡的作品買回家,這才是最好的傳承。據悉,王彩紅計劃在春節假期后繼續走進社區開展現場教學,將這項傳統技藝“手把手”教給更多的朋友。(孟媛)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非遺手工制作活動是一項極具文化魅力和創意的活動,它涵蓋了眾多中國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精髓。親手制作香篆,不僅可以感受香道的獨特魅力,還能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腰扇制作:體驗中國傳統工藝的瑰寶,親手制作一把精美的腰扇,感受其獨特魅力。你可以親手
1月26日至2月3日,安徽供銷年貨大集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2號館舉行,在1000多家商戶中,非遺手作專區格外受到歡迎。安徽省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廬陽剪紙傳承人楊曉紅正在制作一個立體的春字剪紙。”除了單張的剪紙,還有將剪紙封在陶瓷杯、保溫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