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在海口召開。該《規定》共十八條,于7月1日起實施,從健全非遺保護工作體系、提升非遺傳承傳播水平、促進非遺利用和發展等方面作出規定,為做好新時代海南非遺保護工作,推動海南特色非遺保護傳承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法律保障。
今年5月,省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規定》。據介紹,制定出臺《規定》一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非遺保護的決策部署,將政策措施轉化為法規制度。二是通過立法解決非遺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困難。三是細化完善201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增強可操作性,推動該法在海南落地實施。四是將我省非遺保護工作中好的經驗做法上升為地方性法規。
《規定》進一步完善了非遺保護工作體系,如彌補上位法僅規定國家級、省級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空白,建立了我省市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總結形成分類保護的實踐經驗,明確根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屬性、特點以及存續狀況,實行分類保護等。
在提升非遺傳承傳播水平方面,《規定》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具有海南特色、適宜普及推廣的傳統音樂、舞蹈、戲劇、體育等代表性項目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建立完善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非遺館、博物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等傳承體驗設施等措施。同時針對我省非遺傳承后繼人才缺乏的問題,明確了主管部門職責。
在促進非遺利用和發展方面,《規定》結合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明確了推進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公園、酒店、商場等措施。
省旅文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規定》夯實了我省非遺保護的管理體制,特別是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非遺保護中的主體責任和具體職責。省旅文廳將以《規定》的出臺為契機,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這一主線,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非遺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讓古老的非遺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
來源:海南日報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