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縣六巷鄉古陳村傳承人在表演國家級非遺項目“金秀瑤族黃泥鼓舞”。(來賓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供圖)
新華社南寧6月19日電(記者農冠斌)夏日時節,萬物競茂。在廣西來賓市武宣縣桐嶺鎮盤龍村,壯族翡翠鳥舞傳承人羅正平利用周末時間,在傳承基地教幾名小學徒制作翡翠鳥舞道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羅正平說。
壯族翡翠鳥舞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記載,該舞蹈至今已傳承了十六代。翡翠鳥舞的道具一般用竹篾制成,呈鳥形,外糊綠綢,縫以綠絨線作羽毛。表演時舞者進道具內,兩手分執或勾住鳥頭、眼、嘴、翅膀操縱桿。鳥頭轉動,眼張合,嘴作響,表現飛翔、覓食、飲水、洗澡、瞌睡等狀態。
“翡翠鳥毛色碧綠,叫聲清脆,性情溫和,我們把它視為吉祥的象征。”羅正平說,翡翠鳥舞蹈一般在春節期間表演,由一名男子扮演翡翠鳥,另一男子扮演老者,到各家拜年送祝福。
羅正平在當地非遺傳承基地的教學工作,不僅傳承傳統文化,也給他帶來一筆收入。近年來,當地著力提升非遺保護傳承能力,來賓文旅部門多次組織開展非遺傳承人培訓班,幫助傳承人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增強了傳承人的自信。
此外,通過開展大量的調查研究,收集、整理8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資料,當地有效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庫存”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聯結各民族群眾情感的精神紐帶,比如金秀瑤族黃泥鼓舞、忻城壯族織錦技藝、武宣壯族翡翠鳥舞、象州壯歡等,作為來賓人都會有發自內心的認同。”來賓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莫遠征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增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忻城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人在傳授技藝。(來賓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供圖)
當地以傳承發展為中心,通過強化保護傳承、宣傳引導、文旅融合等措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在來賓市象州縣,白石米餅、紅薯干、壯鄉龍等非遺美食有力助推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到象州旅游,不僅能泡溫泉、觀美景,還能體驗當地豐富的民族文化,享受當地的特色美食,這一趟,不虛此行。”來自廣東的游客李先生說。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現實生活相融相通的過程中,始終發揮著以文化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莫遠征說。
來賓市還積極推動非遺保護與精準扶貧、就業增收相結合。通過就近在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非遺體驗基地、非遺旅游商品車間等場所務工,不少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增收。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