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正在陜西榆林舉行。榆林古城老街上的“非遺大集”熱鬧非凡,精品館、紅色館人頭攢動。非遺從冷門變為熱門,從小眾變為大眾,機遇與危機也同時存在。在2月18日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論壇上,不少專家學者們在發言中提及非遺保護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如何從中華文化源頭挖掘非遺?如何應對快速工業化、城鎮化對非遺生存環境的破壞?部分非遺項目存在僵化、遠離時代的問題又該如何突破?
榆林古城老街上,市民們趕往非遺大集
2月18日下午,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論壇在榆林舉行,原文化部部長、作家王蒙,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雒樹剛,抖音集團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李三秋,陜西省檔案局原局長、國家級項目陜北民諺省級傳承人王建領,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韓子勇在論壇上從不同的角度就非遺保護與傳承進行了發言。
陜北安塞橫山腰鼓
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論壇現場
王蒙從文化傳統入手,探討了文化遺產的源頭。王蒙提到,對于民間文化藝術與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的保護,對于非遺的重視和研究,恰恰是在提醒我們,文化來自于生活。在他所擅長的文學領域,他用《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這些根植于百姓生活的民間文學告訴大家,提倡勇往直前,提倡積德行善,提倡對自然的敬畏,提倡一切人類美好的品德,正是今天我們提倡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精神內核所在。
“非遺保護大有可為、大有作為”,雒樹剛說到非遺保護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但他提醒這種好形勢中也有這隱憂,應該用創新去應對非遺領域的僵化、遠離時代等弊病,同時警惕名為創新實為顛覆的做法,并加強對非遺人才的培養,塑造非遺傳人的工匠精神。
非遺精品館現場的陜北說書
短視頻和直播電商平臺給予了非遺傳承人能夠展現其生活和專業技藝的空間,互動性強,轉化率高。所謂“守藝”不易,“傳藝”更難。李三秋分享了抖音對非遺項目扶持的經驗。
非遺是日常的生活習慣和定向的價值內涵,對民族而言,非遺是精神血脈的延續,是獲取心靈滋養的精神家園。王建領繪聲繪色地描述秧歌、剪紙、道情等一個個陜北特有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讓人深切感受到,非遺不止是技藝,不止是文化,更是價值承載,是精神定力,是有聲有色的中國故事。
韓子勇的分享,則讓大家看到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正本著“傳承”“轉化”“開放”的宗旨,對傳承中國非遺物質與精神內涵所做出的努力。
與會專家發言摘要:
原文化部部長、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王蒙:
對于文化傳統,我總結一下,主要有三大體現,一類如長城、運河、兵馬俑等各省市文物古跡;第二類是經典典籍;第三則是民間文化藝術與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后者包括了政治生活、社會生活、日常生活、家庭生活與休閑生活、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各方面。這第三個方面,常常被歸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陜北說書
對于非遺的重視和研究,提醒著我們,文化遺產不僅在古建筑、古器皿、古寺廟、古墓藏各種文物與書籍文獻當中,更在人們的記憶、習慣、集體無意識、三觀特色、生活方式、諺語、成語、俗語到身體語言。
皮影
民間文學有其獨特的文化屬性,常常體現了長期形成的價值觀念、精神特色、輿論傾向。它們深深植根于生活中。比如中國的民間文學中《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宣揚了驚人的艱苦奮戰精神。《盤古開天》、《女媧補天》、萬物有靈(民間神靈故事)反映了對大自然的敬畏,許多善惡報應的故事提倡積德行善。還有民間故事提倡苦干、誠實、吃虧,貶低花言巧語與陰謀詭計——如《呆女婿的故事》、《分家的故事》等。它們提倡善惡報應、感恩圖報,詛咒惡貫滿盈、必遭噩運,提倡忠孝節義,反對奸佞虛偽小人。這些故事內核也催生、豐富了大量民間藝術演出,如各種地方戲曲、曲藝節目。這些民間藝術具有極寶貴的文化內涵,民間文學、民間藝術內涵。
非遺的價值在那里呢?一是提高生活質量某種規范性與有效性,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例如婚喪嫁娶的禮節、生活節制、抑制貪婪、奢侈浪費、愛惜糧食、生活的規律性等。同時對于社會族群家國的凝聚力與推動力有巨大作用,有利于國家民族的凝聚、團結、文化自信,成為國家民族的文化標示。
侗族銀飾制作技藝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原部長 雒樹剛:
現在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面臨前著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已經形成全社會關注非遺、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局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非遺保護傳承雖然形勢很好,但好中有憂、好中有危。非遺保護傳承面臨最大的憂慮和危險是,快速工業化、城鎮化對非遺生存環境的破壞。非遺是在特定的生產生活環境中形成的,而工業化、城鎮化正在將這種特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徹底打破,這就使非遺賴以生存的根基消失了。
從創新來說,非遺之所以被國人甚至國際上所追捧,主要來自于創新。這些年,我國有一股強勁之風,就是“國潮”。相關報告顯示,2011年至2023年,“國潮”熱度增長超5倍,78.5%的消費者更偏好選擇中國品牌,“90后”“00后”貢獻了74%的“國潮”消費。為什么如此?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非遺元素大量地進入了產品設計領域。設計領域將非遺中的傳統文化用現代審美的方式進行二次創作,讓年輕人普遍接受并喜受。可以說,沒有非遺的創新就沒有今天的“國潮”。
同時,也要看到非遺領域僵化停止、孤芳自賞、遠離時代、自我封閉的現象也普遍存在,有許多非遺項目還急待通過創新來弘揚光大。還要看到,有一些非遺創新走偏了。存在著名為創新,實為顛覆傳統的做法,需要我們加以抵制。
腰鼓
非遺是活態傳承,也就是靠人來傳承。所以,人的因素至關重要。由于許多加入非遺傳承隊伍的人素質不高、技能不夠、用心不專,甚至趨利思想嚴重,不是以傳承文化為宗旨,而是以賺錢為目的,致使大量的粗制亂造的非遺產品充斥市場。在非遺隊伍迅速擴大的同時,更要下大力氣抓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
非遺人才的養成,最重要的是培育非遺傳承人的工匠精神。非遺領域是工匠精神的發源地。在《詩經》中就有描述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細與執著。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中說:“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意思是說:具有大智慧的人創造了有利于人類活動的美麗器物,心靈手巧的人把制作過程記錄下來、傳承下去。而且將這種創造和傳承圓桌|機遇與危機下的中國非遺,如何真正活態傳承,上升至“圣人之作”的高度。這是2000多年前,人們對非遺傳承人的描述和禮贊。工匠精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已化為今天我國的發展實踐,得到時代的提升。這項起源于非遺領域的工匠精神,我們非遺傳承人應帶頭弘揚光大。
陜西省檔案局原局長、國家級項目陜北民諺省級傳承人 王建領:
從非遺,我們可以清晰勾勒出人類文明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宗教崇拜、國家認同循序漸進的進化路線圖。比如陜北秧歌(陽歌),是陜北人找到的天人對話,是自然崇拜太陽祭祀廣場歌舞演變而來的藝術杰作;陜北剪紙的藝術表達主要內容是生殖崇拜類的魚鉆蓮、蛇盤兔、抓髻娃娃或男歡女愛動態化的鷹踏雞等圖案,在婚禮中擔綱大任,表達的是多子多福的樸素祈求;陜北(清澗)道情/白云山道樂則從佛家唱性、儒家唱禮、道家唱情中脫穎而出,以唐明皇李隆基命“樂工制道調祀老子”始,即具藝術雛形,陜北人神共治的泛宗教崇拜氛圍,讓道情、道樂在陜北有了茁壯繁榮的機會,達到了敬神娛人的效果。
嗩吶
非遺也是中華民族融合的歷史沙盤。石峁城、鬼方城、匈奴統萬城、禿尾河(吐谷渾)、羌村、紅堿淖……多民族在陜北大地留名,而陜北民族交融、文化融合的文化品牌,更是叫響全國。中國人送給親人終極關懷的《哀樂》,來自陜北嗩吶曲牌《粉紅蓮》,陜北人從嗩吶聲中來,到嗩吶聲中去,嗩吶就是悲喜信物。嗩吶在陜北被稱為龜茲(gui zi),這緣于龜茲國降部在漢武帝時,被安置在陜北設龜茲縣,龜茲人利用自己的音樂歌舞特長,帶來了一場器樂革命,也就有了“綏米嗩吶”這一國家非遺瑰寶;府谷二人臺是由內地百姓西出長城去蒙地走西口悲歡離合的曲藝二人臺應運而生;榆林小曲是典型的北腔南調,這是開疆戍邊、北宮南坐、文化西進的結晶。
此外,安塞腰鼓、陜北民歌、陜北說書也是解鎖中華文明的密碼。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長 韓子勇:
2023年2月5日,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館,當天“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工藝美術展”也同時開展。這次展覽涵蓋了工藝美術、古琴藝術、傳統樂器、絲路壁畫、中華戲曲、金石篆刻與拓本、傳統剪紙等多個門類的工藝美術和非遺珍品佳作,展覽反響熱烈。
中國工藝美術館展覽現場
中國工藝美術館展覽現場
中國工藝美術館展覽現場
此后“文脈華滋——中國工藝美術基本陳列展”,“新征程 新工藝——第六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暨新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邀請展”“影戲人間——陜西非遺皮影展”等一系列展覽都陸續舉行開展。除了各類展覽,系列非遺展演也同期舉行。這些展覽活動都受到了市民的歡迎。2023年元旦恢復開館運行后,入館人數劇增,春節期間每日預約人數爆滿,元宵節單日觀眾人數達到8.9千人。
我們還設立了“傳承與轉化實驗室”項目,這個項目計劃從新疆流失海外的壁畫著手,對1902—1914年德國盜掘的新疆壁畫組織臨摹。這也是國內首次系統的對新疆流失海外的壁畫以泥板地杖的繪畫方式進行復原。
我們借助學術研究成果,衍生出展覽、演出、美育和文創等豐富的精神產品,進而回饋、服務廣大群眾,貢獻了一個非遺傳承保護領域的美術館、博物館范本。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