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42]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7]“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2020年12月,隨著“太極拳”和“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的申遺成功,中國已有42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6][9][32][42]
中文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
外文名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參見法律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
頒布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等
相關視頻
7.6萬播放|03:21
西溪小花籃,老底子的杭州記憶
1.2萬播放|11:20
他們家族做了100年的宮燈,現在是全中國唯一的宮燈傳承人
49.4萬播放|05:39
什么樣的瓷器能拍出2.94億的天價?
115.5萬播放|07:38
他在家蓋了23座瓷窯,蓋到傾家蕩產也不回頭
11.9萬播放|03:42
“中國一絕”的細紋刻紙,從業人員已不足20人
4.8萬播放|18:49
她用100萬根麥稈編織《清明上河圖》
37.8萬播放|04:16
周杰倫“天青色等煙雨”唱的竟不是青花瓷,而是它
138.8萬播放|03:32
太子盛一倫帶你秒懂杭州最美非遺:織錦技藝
1.4萬播放|02:39
沒想到非遺大師陳老師這么可愛,南京人都應該了解一下雨花茶
8.1萬播放|04:31
百寶嵌是什么?曾經只有權貴才能使用
快速
導航
名詞審定分類國務院非遺保護體系“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解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節日展會部分非遺代表項目申報流程保護措施非遺的意義非遺扶貧相關評論
詞語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眾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 表演藝術;
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