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慣例先來優秀案例:
在生活節奏飛快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眾多機遇和挑戰。在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中,新媒體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推動作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儲存和傳播具有數字化、及時化、互動化的特征,快速有效地影響著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將新媒體傳播時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充分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可以使我們傳承非遺文化的工作更具影響力。
一、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平臺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聲、像和手工技藝為主要表現手段,這就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儲存和保護要更多地依靠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手段。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臺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非遺數字化平臺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新媒體平臺,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同時數字平臺的建設不僅要考慮到相關學者、專家和非遺保護工作人員的研究需要,還應該考慮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使普通群眾甚至是小朋友們能夠通俗易懂地了解并熟知非遺文化。
二、利用多種媒介開展非遺資源保護的宣傳和推廣活動
利用各種新媒體對相關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能夠近距離地走進公眾。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知乎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征文比賽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在新媒體平臺與公眾進行互動,使公眾更有參與感,從而能夠縮短非遺文化與公眾的距離感。所以我們在利用新媒體平臺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并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三、利用非遺資源,開發非遺文化周邊產品
加大投資力度,鼓勵非遺創意衍生產品的策劃和開發,進一步激發非遺資源的生命力。內在的文化價值和外在的形象品質是非遺創意產品的兩個核心要素。我們可以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后,應該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并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專業系統的工程。這樣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非遺文化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
我們樂知人也在努力,試圖用新媒體和互聯網時代為非遺文化開辟新的思路!
非遺傳承,樂知人在路上!
上一篇
下一篇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