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摘取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此致感謝。
第一批非遺國家名錄收取:
301 武強木版年畫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武強縣
武強縣是著名的民間年畫之鄉,地處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屬衡水市管轄。武強木版年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其豐富的內容是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據現存資料考證,武強木版年畫產生于宋末元初,明、清兩代最為鼎盛。后因地理交通狀況的變化而逐漸衰微,民國時期的戰亂導致武強木版年畫業迅速萎縮,僅有四十余家畫坊開門經營。20世紀40年代初,武強木版年畫藝人與晉察冀邊區的美術工作者一同創辦“冀中年畫研究社”,1947年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石家莊大眾美術社”,武強木版年畫由此得以復興并有所創新。1949年后,武強縣40家畫業作坊合并為武強畫廠。1985年,武強木版年畫博物館建立。1993年,武強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鄉”。
武強木版年畫制作采用傳統手工木版套印而成。在題材方面,既有傳統的人物、山水、花鳥,亦有當代現實生活及時事新聞,其中對傳統美德的宣揚表現得尤為突出。武強木版年畫有門畫、灶畫、中堂、對聯、窗花、燈方、斗方、條屏、歷畫、炕圍畫等幾十種形式,充分表達了下層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它在辭舊迎新的歡樂氣氛中散入千家萬戶,吉利紅火,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目前武強木版年畫已面臨著人去藝絕的嚴峻形勢,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314 衡水內畫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衡水市
衡水內畫是指河北省衡水市的一種鼻煙壺內壁繪畫技藝,主要分布在衡水市及其周邊地區。其工藝精妙異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勢”,如同鬼斧神工,被外界認為不可思議。
鼻煙壺的內畫技藝產生于清代,1696年,康熙皇帝設立了第一個玻璃工廠,專門制作鼻煙壺,賞賜給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乾隆時擴大了煙壺的選料范圍,由料器(玻璃)、瓷器發展到象牙、琥珀、珊瑚、瑪瑙、水晶、竹根等。嘉慶年間,具有特定風格的京派內畫開始出現,咸豐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制作工藝包括寫、畫、雕、刻、鏤、鏨、燒、焊、鑿、磨、鑲、嵌、鑄、錯、粘、漆及模壓等技術。晚清時京城出現了一批內畫大師,其中馬少宣、孫星五、葉仲三父子善畫人物,周樂元、丁二仲、自怡子等善畫山水花鳥。衡水內畫號稱冀派,與京派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創始人王習三是京派老藝人葉仲三之子葉曉峰、葉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20世紀50年代末,王習三熟練掌握了京城“葉派”的內畫技法后,將中國畫中的工筆“撕毛法”引入鼻煙壺內畫。他自創了冀派內畫的特殊工具金屬桿勾毛筆,即“習三彎勾筆”,筆桿直彎,可隨意改變方向。
衡水內畫把國畫的皴、擦、染、點、勾、撕等技法引入內畫。1981年,該畫派試用油彩作肖像內畫,經過摸索掌握了油彩內畫技法,打破了傳統水彩畫的局限,完成“中西合璧”的創舉。衡水內畫立意深邃,構圖嚴謹,線描技法豐富,設色協調精潤,書畫并茂,雅俗共賞,深為世人所重。
衡水內畫是現代中國內畫的代表,行業內人才濟濟,各有專長的一流畫師就有十余人,其作品豪爽奔放,富有詩情畫意,肖像著色清淡,層次分明,富有質感。但目前衡水內畫只有王習三的師徒傳承譜系,此外并無系統的文字記錄或著述,若不制訂出具體保護措施加強管理,這一特色技藝將難以為繼。
315 剪紙?蔚縣剪紙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蔚縣
蔚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以出產剪紙而聞名。蔚縣剪紙又稱“窗花”,是當地民間一種傳統的裝飾藝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初始圖案多為花卉一類的吉祥紋樣,后融入天津楊柳青年畫和武強年畫的藝術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經劉老布等剪紙藝人共同研究,對創作工具進行改革,部分紋用刻刀由單幅剪轉變為成批刻,使蔚縣剪紙工藝有了新的提高。20世紀初,在王老賞、王守業、周永明等藝人的帶動下,蔚縣剪紙的風格越來越突出,走出了民間剪紙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為深厚的人文內涵。
蔚縣剪紙是民間社會的產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寫照。它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有戲曲人物、戲曲臉譜、神話傳說、花鳥魚蟲、家禽家畜、吉禽瑞獸等多方面的內容。蔚縣剪紙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間剪紙粗獷、質樸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紙細膩、秀麗的風格。它色彩濃艷,對比強烈,裝飾感強,民間味濃,富有韻味節律,呈現出嫵媚嬌艷、淳樸華美的藝術魅力,為世人所青睞。
在品類繁多的民間剪紙藝壇上,蔚縣剪紙以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奇特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它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陽結合,復用多色點染彩繪,達到了工致傳神、雅俗共賞的效果。
315 剪紙?豐寧滿族剪紙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地處塞北,民間流傳的豐寧滿族剪紙始于清代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與民族特色的新異風格,它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清末民初豐寧滿族剪紙進入鼎盛時期,1949年后在形式和內容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為貼近現實生產與生活。1960年以后,剪紙藝術創作墮入低谷。1982年,豐寧民間剪紙隊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隨著各種展覽和出國表演在海內外造成廣泛的影響。1993年,豐寧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豐寧滿族剪紙從內容上可分為吉祥剪紙,花鳥魚蟲剪紙,山水風光剪紙,人物、盆籃碟盤瓶、瓜果、動物、花字剪紙等類。由表現形式看,它包括單色剪紙(紅、白、黑等)、點染剪紙、填色剪紙、復色組合剪紙等品種。根據具體用途,又可分為窗花、祭神祖吊簽(掛簽)、陰天掃天婆、節令剪紙、禮花(結婚的喜慶剪紙、葬喪的素色剪紙等)、日常室內裝飾用頂棚花、風斗花、炕圍剪紙等。在我國眾多民間剪紙之中,豐寧滿族剪紙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豐寧滿族剪紙的傳統技藝大多留存在70歲以上的老人手中,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333 曲陽石雕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曲陽縣
曲陽縣位于華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東麓,蘊藏著豐富的大理石資源。自西漢始,曲陽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北魏時曲陽石雕中的佛像、石獅已獨具風格,唐時曲陽成為我國北方漢白玉雕像的發源地及雕造中心。至元代,曲陽石雕已享有盛名,涌現出楊瓊、王道、王浩等一批杰出的民間雕刻藝人。明清時期,曲陽石雕工藝更加精巧,清末曲陽人雕刻的《仙鶴》、《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以致“天下咸稱曲陽石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曲陽石雕藝人先后參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天安門修復等北京十大建筑工程和毛主席紀念堂興建工程的雕刻工作,1995年曲陽縣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中國雕刻之鄉”。
曲陽雕刻工藝歷經千年而不中斷,譽滿海內外。隨著曲陽雕刻材質從大理石、玉石到木質、象牙、青銅、不銹鋼等的擴展,其雕刻技藝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圓雕、透雕、鏤雕、浮雕等造型門類,技法不一而足。現在雕刻的題材相當廣泛,既有傳統的仿古建筑飾品,又有現代人物雕像;既有園林雕塑,又有家庭裝飾;既有飛禽走獸,又有游魚花卉;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長不盈寸的精品。其雕刻工藝既善于利用刨荒、刨光、開臉等特技,又善于目測定型,采用“上細”工藝,達到了“線要直、面要平、彎要活”的標準。曲陽石雕現在的主要傳承人為盧進橋、甄彥蒼、安榮杰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曲陽手工雕刻技藝不斷受到沖擊,開料、手工刨荒、工具制作、手工錘釬等技法已近失傳,模型也不再制作。此外,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雕刻材質和雕刻類型受到影響,佛像制作越來越少,這對傳統曲陽石雕技藝的保留與傳承也造成了不少損害。必須盡快制訂措施拯救曲陽石雕這一古老的手工技藝。
360 磁州窯燒制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峰峰礦區
峰峰礦區的彭城鎮位于邯鄲市西部,總面積 32.6 平方公里,是磁州窯的主要產區。在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時期,峰峰地區已經能夠生產優美的陶器,成為我國陶器的發祥地之一。到宋代,磁州窯步入興盛期,明代達到鼎盛,彭城作為磁州窯的中心,也隨之而成為北方瓷都。
磁州窯原料產于本地,主要有青土、白堿、缸土、籠土、黃土(黑藥土)、紫木節、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長石等。窯工們在瓷土的應用上有一套獨特技藝,能使產品五彩繽紛。磁州窯的制坯技藝也豐富多樣,有雕塑、拉坯、盤條、印坯等技法,風格獨特。磁州窯的裝飾藝術同樣值得稱道,它主要分為化妝白瓷、黑釉瓷和低溫彩釉瓷三大系列,其裝飾技法包括化妝白瓷、白釉刻劃花、珍珠地刻花、黑釉刻劃花、宋三彩、紅綠彩、白地黑花、清代褐彩、民國藍花及現代磁州窯圖案等。
以磁州窯的傳統燒制技藝為核心,還形成了包括商貿街區民俗文化、口頭文學、窯坊建筑藝術等在內的陶瓷行業文化。彭城古鎮廟會最盛時每年達二十多個,促進了陶瓷商貿活動,產生了獨特豐富的商貿習俗、民間故事、生產諺語,留下了大量的器皿文字和繪畫等。
在現代化的沖擊下,磁州窯傳統燒制技藝已經面臨著老藝人退休、傳統生產方式和制作觀念改變、生產資金缺乏、手工技藝失傳的局面,急需進行全面的搶救、保護。
第二批非遺國家名錄收取:
830 草編·大名草編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大名縣
大名草編是一種傳統民間家庭編結手工藝,流行于河北省大名縣衛河以東地區。清代雍正年間,草編技藝從山東掖縣傳入大名縣西付集鄉朱家村,后又進一步傳到衛河以東地區,流播范圍遍布整個大名縣境。大名草編以麥稈為原材料,制品以草帽、提籃居多。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名草編在全縣及周邊地區已形成一定的影響,但制品大多被編織者留作自家使用,只有部分草帽在市場上銷售。大名縣建立草編廠以后,通過深加工,開發出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及用麥草制作的貼畫、貼盒等約千種新產品,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費時費力的草編制作因難以適應市場的要求而陷入發展的停滯階段,從業者不斷減少。大名草編正面臨著衰亡的危險,急需扶持保護。
831 柳編·廣宗柳編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廣宗縣
廣宗柳編是流行于河北省廣宗縣一帶的傳統編結手工藝,它起源于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廣宗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土地沙堿參半,為防沙抗鹽堿,當地村莊周圍多栽種柳棵子,這為柳編業的發展打下了物質基礎。廣宗柳編制品以籃子、簸籮、八斗、盒子、礦工帽等實用器具居多,也有一些觀賞性的工藝品,其形制并無定式,多依藝人的制作經驗和實用需要而定。廣宗柳編技藝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家族內部和師徒之間世代傳承,一直未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融自然美和工藝美于一體的廣宗柳編制品精致實用,是當地民眾十分喜愛的日常生活用品。
842 彩扎·秸稈扎刻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永清縣
秸稈扎刻是流傳于河北省永清縣的一種民間扎制藝術。永清盛產高粱,手巧的家庭婦女常常用高粱秸稈釘制成蓋板或放置食品的容器,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了高超的秸稈扎刻技藝。永清秸稈扎刻以上好的高粱秸稈為原材料,借助卡尺、剪、錐、刀、竹簽、油燈等工具,以手工方式攢裝、扎刻出各種觀賞工藝品,技藝精湛,造型工致,充分顯示出當地民間藝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創造力。20世紀60年代,永清秸稈扎刻藝人用高粱秸稈扎制蟈蟈籠子,并在此基礎上將技藝往精致化方向發展,扎制出觀賞價值較高的秸稈花燈和古建筑模型等,在工藝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目前,永清秸稈扎刻技藝發展遲緩,僅靠藝人個人的力量難以將之發揚光大。這項優秀的民間藝術需要傳承延續,亟待有關方面加以保護扶持。
842 彩扎·彩布擰臺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邯鄲市
彩布擰臺是流行于河北省邯鄲市大隱豹村的一種獨特的民間彩扎藝術,其技藝手段主要是在木搭戲臺骨架的基礎上用各色花布擰扎仿古戲樓及表演場面。相傳這一技藝在明代永樂年間由山西移民帶入當地,早先被冀南一帶的豪門望族用于靈棚搭建,其后經大隱豹村人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形成了深受人們喜愛的彩扎藝術。遇到豐年慶典,大隱豹村的村民便會制作彩布擰臺,其后相沿成俗,經久不衰。彩布擰臺一般高10米,寬13米,深10米,其臺脊、瓦楞、小檐、走水、屏風及圓柱、方欞、斗拱、匾額等皆以彩布擰扎而成,謹嚴細致,十分精美。臺上的戲曲人物、歷史故事、花鳥魚蟲等各種造型也同樣用彩布擰扎,形象逼真,姿態生動,極富神彩。彩布擰臺的正面通常會懸掛一方“三看匾”,人們從不同角度可看到龍、虎和“娛樂亭”匾字三種圖案,設計制作十分巧妙。大隱豹村的彩布擰臺藝術蘊涵著豐富的民間文化信息,具有民俗學、地方歷史文化及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875 定瓷燒制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曲陽縣
定瓷始于唐代,興于北宋,是宋代名瓷之一,因其產地河北省曲陽縣古代屬定州,故名“定瓷”。定瓷胎質堅密細膩,釉色透明,柔潤媲玉,除白色外,還有紅、黑、紫、綠諸色。宋代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中,唯定窯以裝飾見長。
定瓷傳統燒制工藝極其復雜,燒制前先要從當地掘取石英、長石、黏土等原料,按一定比例加工成泥料,經陳腐后拉坯成型,然后修坯,進行刻花裝飾。采用浸入法施釉后,器坯即可入窯燒制。定窯最早用覆燒法燒制瓷器,成為陶瓷史上的一項發明。
定瓷在宋代被稱為“天下第一瓷”。當時除供朝廷御用外,還大量出口到埃及、波斯、印度、日本和非洲一些國家。歷史上的金宋戰爭使得當時極具影響力的定瓷迅速走向衰微,不少工匠因時局變動而南遷,定瓷生產一蹶不振。至元代,定瓷細瓷技藝已經失傳,唯粗瓷燒制工藝遺存民間。20世紀70年代以來,定瓷工藝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已經生產了一批仿定瓷制品,如孩兒枕、梅瓶、五足薰爐等,受到各界好評。但定瓷燒制技藝已失傳多年,其生產工序十分復雜,要完全恢復并不容易,已經得到搶救的定瓷工藝目前仍需積極保護,以便繼承發展。
883 傳統棉紡織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魏縣、肥鄉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伽師縣
我國傳統紡織技藝歷史悠久,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后,中國紡織業即由麻紡轉為棉紡。到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技術改革的影響下,河北魏縣、肥鄉縣等地的紡織業逐步發展興盛起來,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河北省魏縣的傳統紡織技術工藝比較繁雜,包括搓花結、紡線、打線、染線、漿線、絡線、經線、印布、掏繒、闖杼、綁機、織布等十二道工序。決定紡織布條格、花紋的關鍵工序是經緯色線的設計排列和繒的確定。繒有二頁繒、三頁繒、頁繒三種,二頁繒用單梭能織出白布和條紋布,經緯色線的有序排列則能織出多樣的方格布。魏縣廣大婦女經過長時間的生產實踐,創造出了二百余種條格和花紋布的織造樣式。
河北省肥鄉縣的織字土布有紡線、拐線、漿線、絡線、經線、刷線、印線、掏繒、闖杼、上機、貼字模等工序,技藝十分獨特。織造時把書法樣模貼在織布機卷布軸下,透過經線可以看到字體樣模,按字體串梭便可織出相應的字樣。除書法外,運用肥鄉縣織字土布技藝還可織出胡椒花、斜紋、魚眼、許狀元拜塔、蝴蝶等圖案。到20世紀60年代,由于機器紡織業的發展,土布生產漸漸衰落下去。目前,老年織造技工相繼去世,青年人不愿學習這門傳統手藝,導致織字土布技藝失傳,保護搶救已刻不容緩。
908 花絲鑲嵌制作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北京市通州區
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
花絲鑲嵌是一門傳統的宮廷手工技藝,主要使用金、銀等材料,通過鑲嵌寶石、珍珠或編織等工序,制作成工藝品。花絲鑲嵌工藝復雜,大致可分掐、填、攢、焊、堆、壘、織、編八種手法,技藝精湛,造型優美,花樣繁多,具有傳統的藝術特色。花絲鑲嵌產品一般分為兩類:一是花絲,即把金、銀抽成細絲,用堆壘、編織等技法制成工藝品;二是鑲嵌,即把金、銀薄片錘打成器皿,然后鏨刻圖案,鑲以寶石、珍珠。
花絲鑲嵌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即已出現,至明代達到高超的水平。清代以后,花絲鑲嵌有了更大的發展,精品不斷涌現,飲譽海內外。北京市與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的花絲鑲嵌技藝特點顯著,在行業中最為著名。
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的花絲鑲嵌制作技藝在漢代即已初露端倪。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遷都北京,西域金銀匠師隨同北遷,紛紛定居大廠回族聚居地區。他們帶來了傳統的波斯圖案和手工技藝,將花絲鑲嵌技藝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明清兩代,大廠花絲鑲嵌飛速發展,產品被朝廷定為貢品。大廠花絲鑲嵌工藝復雜,整個制作過程包括設計、下料、制胎、描圖、劃線、做絲、粘絲、焊絲、鏹(強酸)活、洗活、選石、粘嵌、組合、鍍金、鍍銀等多道工序。產品造型多樣,圖案豐富,制作精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大廠花絲鑲嵌制作技藝過去多為父子相授,后又出現師徒傳承的方式。已故的蒙鏨石鑲大師馬作文曾攜弟子制作出《布達拉宮》、《十二世班禪金印》等花絲鑲嵌工藝品,一時聲名遠揚。
近年來,受市場經濟的沖擊,多家花絲工藝廠倒閉,導致技藝人對傳統工藝失去信心和熱情。花絲鑲嵌制作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發掘、搶救和保護這一寶貴的傳統手工藝已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916 硯臺制作技藝·易水硯制作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易縣
易水硯是河北省易縣的著名手工藝品,因流經產地的易水而得名。易水硯的制作始于戰國,盛于唐宋,至明代漸趨成熟。當時的鑒賞家對易水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其“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冷,體之厚重,藏之完整,為硯中之首”。千百年來,易水硯一直以其天然的優等材質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為世所重。
易水硯所用石料為太行山區西峪山的水成巖,有的呈柔和的紫灰色,有的點綴著天然的碧綠或淡黃色斑紋,還有的是呈葉狀疊積的暗紫、碧綠色,俗稱“紫翠石”、“玉黛石”,石面光澤,細潤如玉,最適合制硯。易水硯的制作因料定型,順理成章,刀法精細,紋樣生動。取得石材后,制硯匠師們根據其形體,運用傳統浮雕技法在上面雕出人物、花草、龍鳳、鳥蟲等圖案。常見的圖案有二龍戲珠、九龍戲鳳、金龜獻壽和十二生肖等。
易水硯做工精細,造型古樸,典雅大方,具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向為收藏家所珍愛,曾多次被評為全國高檔名硯。從應用角度看,這種硯質地細膩,硬度適中,發墨快,不傷筆毫,硯池內所儲墨汁滋潤而不易蒸發,是書畫家理想的創作工具。近幾年來,易水硯制作技藝的發展出現停滯趨勢,亟待保護和扶植。
927 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衡水老白干傳統釀造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衡水市
河北省衡水老白干酒是中國老白干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北方地區優質大曲白酒的典范,具有醇香清雅、酒體諧調、醇厚甘洌、回味悠長的特點。
衡水老白干酒采用優質東北高粱為原料,將本地優質小麥通過曲房自然接種、控制發酵培養制成中溫大曲后,用作糖化發酵劑,釀造時采用傳統的續茬配料、混蒸混燒老五甑手工技藝,地缸發酵,緩火蒸餾,分段掐酒,分級入庫,陶壇貯存,精心勾調,最終制成純正的老白干。老白干傳統釀造技藝以其獨特的工藝受到人們的喜愛,多次在國內和國際上獲獎。
千百年來,衡水老白干酒釀造技藝以口傳心領、師徒授受的方式代代相承,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顯示出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和保護衡水老白干傳統釀造技藝,大力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傳承人隊伍,對這一珍貴釀造技藝的不斷發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927 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山莊老酒傳統釀造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平泉縣
山莊老酒產于河北省平泉縣,這里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山脈末端,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自古就是天然釀酒的好地方。山莊老酒釀制技藝產生、形成于清初,康熙年間以后日趨成熟,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初逐漸走向衰落。20 世紀90 年代末開始,山莊老酒釀制技藝有了新的發展。2005年,山莊老酒被認定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2006 年,“山莊”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山莊老酒以高粱為主要原料,以優質小麥和大麥、豌豆混合配料釀制。釀造時首先培制中高溫曲,而后用續糟(或渣)配料,清蒸混燒,經發酵緩火蒸餾,掐頭去尾,中溫流酒,分段摘酒,最后取其精華,陶罐密封,適溫貯存,最少要貯存四年。山莊老酒傳統釀造技藝是古老釀酒技藝的遺存,在研究北方白酒發展歷史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927 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板城燒鍋酒傳統五甑釀造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承德縣
傳說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高宗偕寵臣紀曉嵐微服私訪,來到承德下板城慶元亨酒店,酒酣之時以“板城燒鍋酒”巧對“金木水火土”,一時傳為佳話,板城燒鍋酒由此而得名。
板城燒鍋酒以優質高粱和小麥為主要原料,將傳統老五甑工藝與現代微生物技術相結合。老五甑釀造工藝講究原料與出窖的香醅在同一甑桶同時蒸煮糊化,窖內原有四甑發酵原料,出窖后加入新原料,分成五甑發酵。板城燒鍋酒老五甑釀造工藝讓原料多次發酵,以提高出酒率,積累香味前驅物質,增加白酒香味。
精心釀造而成的板城燒鍋酒具有酒體清澈、酒香濃郁、回味悠長、飲后不上頭的特點,2005年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評為“中華老字號”,2007年又被商務部評為“中國名酒”。
346 泥塑·玉田泥塑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玉田縣
玉田縣因古人種玉的傳說而得名,它位于河北省東部,地處燕山余脈南麓,正當京、津、唐之間。玉田泥塑形成于清代光緒年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玉田泥塑以歷史人物、神話故事、田園動物等為題材,用泥土捏塑形象,經彩繪后成為泥塤,供少兒把玩。其造型一般為橢形體,單純簡練,半塑半畫,以畫為主,內鑲葦笛,外部用白色作底,敷以紅、黃、綠、黑各色,色彩強烈,但整體上感覺十分協調。泥塑制作過程井井有條,包括取土和泥、捏泥胎、制泥模、合模裝笛、修整晾曬、鋪白粉底、調膠、敷彩八道工序。玉田泥塑的代表作有《八仙過海》、《麒麟送子》等,這些作品形象生動,寓意吉祥,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玉田泥塑獨具一格,在河北泥塑中首屈一指,在我國民間泥塑領域也占有一席之地,是燕趙地域文化和民間泥塑史研究的重要對象。
隨著社會的變革,以往流行于鄉村的泥玩具被新生產品所取代,生存環境的巨大變化導致玉田泥塑迅速衰落,瀕臨滅絕,投入力量對這一重要的民間藝術進行發掘、搶救和保護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385 生鐵冶鑄技藝(干模鑄造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泊頭市
河北省泊頭市鑄造業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聞名全國的鑄造之鄉。20世紀80年代,泊頭市富鎮出土了一尊3米高的鐵佛立像,經鑒定為五代十國時期(907—979)鑄造。千余年來,泊頭鑄造工藝日益精湛,由最初古老的干模鑄造發展到硬模鑄造和金屬模鑄造,后又建起十幾米高的沖天爐冶鑄生鐵。
到目前為止,泊頭出土的千年以上鑄造品都是以傳統干模鑄造工藝制成,這種鑄造技藝包括制作內范、外范、減支、合型澆鑄等一系列工藝。以黃土或膠泥制成要鑄造的產品外型,謂之制作內范。制作外范時,先在內范表面涂上一層薄薄的蠟,再在外面覆上一層拌有碎麻頭的麻刀泥,厚度視鑄件大小而定。待外范晾干到一定程度,確定一個分型面,然后用鋒利的刀沿分型面切開,刻上記號,使外層麻刀泥與內范脫開。減支是視鑄件厚度,用刀、鏟、鉤、勺等鋒利的工具削去內范表層。合型則是將外范按刻好的記號復原到內范外面,中間形成型腔,然后將分型面封死,做好澆鑄口。在干模技藝鑄造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半永久性鑄型的硬模鑄造技藝,其優點是可以一模多型、多模同鑄、連續作業。這種鑄造技藝的關鍵是制作硬模,行話叫“漿模子”。我國是世界最早冶鑄生鐵的國家,始于公元前400年,干模鑄造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目前,泊頭使用干模鑄造技藝生產的企業僅有一兩家,傳統的生鐵冶鑄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保護。
436 煙火爆竹制作技藝·南張井老虎火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井陘縣
河北省井陘縣南張井煙火技藝相傳系清代康熙元年(1662)張井林祖輩在山西學藝所得。當地燃放煙火的習俗世代相傳,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宗師。清代后期至新中國成立前,南張井村煙火一直是縣城元宵花會的壓軸戲,稱為“官火”。
南張井煙火的生產以火藥制作為核心,其步驟是先將干柳木劈開,燒成木炭,置于甕中灑水,再覆以濕布。晾干后,灑酒并用石碾碾成塊狀;再次晾干后,用搟杖碾細過籮篩,而后配以硝和硫磺。南張井煙火種類繁多,達到一百二十多種,主要品種包括“起火”、“鍋子火”、“傘火”、“老虎火”、“三國故事火”、老桿火等。其中老桿火桿高四丈八尺,下連21條火線,桿上依次有“葡萄火”、“十二連燈”、“老爺開門”、“八角青龍”、“仙鶴透蛋”等煙火圖案及關涉三國故事的內容。生產煙火所用的主要原料為柳灰、硝、硫磺等。燃放時,不等花火落地,燃燒點已過,所以安全系數很高。
南張井煙火顯示了傳統煙火制作技藝及明清兩代煙火發展的水平,具有民俗學、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價值。目前由于國家對煙花爆竹生產加強了控制,加上南張井村經濟落后,已有十多年未放煙火。現村中僅剩三位年逾古稀的煙火老匠師,不少煙火品種已經失傳,亟待搶救保護。
第三批非遺國家名錄收取:
1181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
衡水市桃城區位于華北大平原腹地,美麗的衡水湖畔,這里刻制法帖的村莊有十多座,其中尤以閻莊最具規模,村民大多會法帖刻板拓印技術,帖品精美。鼎盛時期,除在本地立店銷售,還銷往天津、北京、山東、山西等地,僅北京琉璃廠就有十余家閻莊帖店,最著名的有“怡墨堂”、“墨寶齋”等。
明朝永樂年間,衡水閻莊一閻姓商販穿州過府,善抓商機,獲悉讀書人愛好歷代名家書帖,便將各地碑刻拓印,略事裝裱,順帶發賣,見購者眾多,而拓制碑刻不便,遂萌自刻法帖之心。在衡水就地取材,試用果木替代石板,屢試終獲成功,即行刻制。之后,此技藝世代相傳,一時衡水部分村莊成為法帖制作專業村。
衡水法帖無論是雕刻技藝還是拓印方法,堪稱一絕,雕刻技藝陡刀立線嫻熟流暢,再現原作之神韻,拓片形式樣式繁多,蟬翼拓、烏金拓,精美絕倫。工序為:選稿定稿、選材加工、上板雕版、拓印裝幀。
1185 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保定市
直隸是河北省在清朝及民國時期的舊稱,保定為督府所在地,清雍正二年(1724)至宣統八帝187年中,有74人99任次擔任直隸總督。來自不同地區的總督帶來四面八方的飲食文化和烹飪技藝,使直隸官府菜融會貫通,菜肴的結構和筵席形成了特殊風格,選料上主要以保定當地特色原料入饌,口味上以咸香為主但兼具多味,制作上工藝精湛、工序完整、流程嚴謹、烹法多變,有獨到之處。
直隸官府菜源自民間又具有貴族型格,既有本土特色又兼容天下食風,鼎盛于清代至民國,流行于京師附近的“直隸省”(今河北保定一帶)卻又影響過整個北方菜系,是較為特殊的系列肴饌。
自18世紀初(1724)至20世紀中葉,南北飲食文化交融,直隸官府菜兼收并蓄,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從19世紀中葉起,退休返鄉的直隸官廚開始興辦培訓作坊,培養大批廚師,民間大型飯莊興起,以烹飪官府菜為榮。
目前,通過對直隸官府飲食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直隸官府菜得以繼承和發展。
831 柳編·固安柳編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固安縣
固安柳編是河北省固安縣民間工藝的主要門類之一。
有著悠久歷史的固安柳編,相傳起源于宋代。據《固安縣志》載:宋代河南杞縣知縣調任固安,便把杞柳移植到固安,并帶來柳編技師,把柳編工藝教給了當地人民。明代固安所出“柳器,屈柜柳所為,如升、斗、簸箕、栲栳之類”(明嘉靖《固安縣志》)。
固安縣地處華北平原北部,縣域內多為兩河沖積平原,北部為沙質蒙金地,樹木繁多,杞柳遍野。明末清初,杞柳種植已發展到四萬多畝。清代的乾隆皇帝曾詔諭,永定河“兩岸堤里、近河之堤以及軟灘之上應多種笸籮柳,”雖然其意在防水患,但同時也給柳編工藝提供了原料,促進了當地柳編業的發展。光緒年間,固安柳編更為盛行,市場繁華無比。民間編織的柳箱、筐、籃、升、斗、簸箕、笸籮等產品,技術精巧,樣式考究大方,結實耐用,遠銷京、津、蘇、奉諸大商埠。20世紀50年代以后,固安柳編開始向國外出口。
近年來,由于柳編制品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日益減少,曾經在歷史上成為顯赫行業的固安柳編遇到了極大的挑戰,柳編事業呈現出衰微狀態。
韓靜)6月6日,衡水市景縣景州塔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當地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暨端午粽飄香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大家品非遺、看演出,沉浸式享受一場文化盛宴。并將非遺與旅游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了一批非遺旅游、研學產品和
季亞群作為非遺手工布藝傳承人,將工作室搬入金企(北京)科技集團河北省殘疾人新業態就業創業服務基地,手把手教授聽障學員技藝。非遺布藝助殘項目不僅為殘疾人提供生計,更重塑其社會角色。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1月26日至2月3日,安徽供銷年貨大集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2號館舉行,在1000多家商戶中,非遺手作專區格外受到歡迎。安徽省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廬陽剪紙傳承人楊曉紅正在制作一個立體的春字剪紙。”除了單張的剪紙,還有將剪紙封在陶瓷杯、保溫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