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記者從廣州市文廣旅局獲悉,廣州100家致力于廣州非遺社會傳承和傳播的單位,被評選認定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2021-2023年),逐漸加強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載體建設,拓寬社會各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彰顯新時代廣州非遺的新活力。
白云區竹料第二小學的洪拳活動。
非遺傳承基地為三年認定一次,每批認定的基地有效期是3年。數量多、范圍廣、成效佳,是本批次傳承基地呈現的顯著特點。
首先,本次認定的傳承基地數量多達100家,比上一批47家,呈倍增之勢,顯示出越來越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廣州非遺保護中的良好局面。
梁雪珍老師與市橋中心小學學生一起進行廣繡展演。
余蔭山房開展灰塑實習課,崔鏡興老師進行現場授課。
其次,類型多樣,包括學校、博物館、旅游單位、行業協會、文化公司等各類單位;覆蓋非遺面廣泛,涉及粵劇、嶺南古琴藝術、廣繡、廣彩、詠春拳、洪拳、廣東音樂、粵語講古等50余項非遺代表性項目,涵蓋了非遺名錄全部十大門類。
獲評的傳承基地展現了廣州非遺在全社會傳承傳播的可喜成效。其中,學校占比突出。本批次共有學校68所,涵蓋了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教育、大學等多個教育層次,“非遺進校園”成果斐然。
2020年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中國青年網主辦的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中,廣州市“廣府非遺進校園”實踐案例入選全國十大優秀實踐案例。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開展的“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評選中,共評選出10個精品案例和10個優秀案例,其中廣州精品案例占2個、優秀案例占7個,獲獎占總數的45%。另一方面,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態勢蓬勃。有余蔭山房、印象文化、粵劇藝術博物館、錦綸會館等文旅單位開展非遺傳播工作。
同時,一批自發傳承非遺的民間社團、民間協會、村委會等基層單位,培植了“非遺在社區”的深厚土壤。
海珠區鶴鳴五巷小學《非遺美食——我愛小鳳餅》系列活動,學生展示小鳳餅。
傳承基地是非遺社會傳承和傳播的重要平臺,是貫徹“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工作方針的具體舉措。傳承基地的發展,將推動非遺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南方+記者】鄭慧梓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
【作者】 鄭慧梓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