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一根弦、一根手指頭不僅能演奏樂曲,還能模仿出人、動物的聲音,模仿程度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這樣的表演你見過嗎?
它就是2007年被湖北省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單弦拉戲。
這種樂器雖然冷門,但是在我國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如今只有一個姓氏的人在傳承。
單弦拉戲是我國民間樂器的一種,如今是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是由三弦拉戲和三弦彈戲進化而來的。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只有一根弦,演奏者在演奏期間,只用一根手指頭在這根弦上劃來劃去,它就能發出聲音,聲音連貫婉轉,音色明亮。
單弦拉戲不僅能演奏樂曲,還能模仿人聲和各種動物的聲音,其模仿的鳥聲惟妙惟肖,仿佛有只真鳥在身邊叫一樣,在蘇杭滬一帶非常的受歡迎。
單弦拉戲的創作者名叫顧伯年,早期的他是個窮小子,但是有才,顧伯年不僅能上臺表演節目,扮演生、末、凈、旦、丑,而且還精通各種樂器,可謂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
顧伯年經常跟著戲班子走街串巷進行表演,掙錢養家糊口。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見到街上有一個人在表演“三弦拉戲”,就被這種表演迷住,甚至到了癡迷的狀態。
于是,他決定拜師學藝。
當時的表演者是一位叫玉春普的人,他雖然是位盲藝人,但是他表演的節目確實讓人如癡如醉,顧伯年被這種藝術吸引,于是他利用一切機會靠近玉春普。
起初,玉春普是不收徒弟的。但是,顧伯年只要有機會就去看望玉春普,給他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時間長了,玉春普被這個小伙子的誠心打動,于是就收顧伯年為徒弟,開始教他三弦拉戲。
三弦拉戲的樂器中用得最多的只有一根弦,顧伯年從三弦拉戲中得到啟發,嘗試著減少那兩根用的不多的弦,只保留一根來演奏。
經過顧伯年的鉆研和刻苦練習,這種只有一根弦的樂器,同樣能夠演奏出想要的效果,于是單弦拉戲誕生了。
民間樂器演奏的競爭還是比較大的,顧伯年的表演變革非常得成功,單弦拉戲受到了人們的歡迎,顧伯年也因此站穩腳跟,成為人人稱贊的“拉戲大王”。
從單弦拉戲的興起,這一根弦就開始陪伴顧家走南闖北,在那動蕩的歲月里,單弦拉戲讓顧氏家族站穩了腳跟。
顧伯年的兒子顧耀宗跟著父親走南闖北演奏,為了練好這根弦,顧耀宗手指破皮生繭,終于練成了一根弦的絕活。
顧伯年的表演以京劇唱腔為主,模仿經典唱段。顧耀宗繼承了父親的演奏方式,同時他也有自己擅長的地方,顧耀宗更擅長現代戲曲唱腔,他結合民間小調,模仿飛禽走獸的聲音,讓單弦拉戲更加多樣性。
1971年,顧伯年去世后,傳承單弦拉戲的重任就落在了顧耀宗的身上,他決定把父親的這個遺產發揚光大,顧耀宗經常外出演奏,讓更多的人了解單弦拉戲,他的表演總能讓人拍手稱贊。
但是,如此有趣的表演也面臨著傳承的危機,這門手藝本來就比較難,顧耀宗培養的學生因種種原因,堅持下來的人寥寥無幾。
雖然在2007年的時候,單弦拉戲入選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每次想到傳承人這個問題,就讓顧耀宗發愁,他總是說絕對不能讓單弦拉戲在自己這里丟了。
第三代單弦拉戲嫡傳人顧麗敏是顧耀宗的孫女,顧麗敏小的時候,爺爺就對她就特別嚴厲。
每次練習琴的時候手指都能滲出血,但爺爺依然讓她繼續練習,她總是羨慕窗戶外面自由自在玩耍的小朋友。
6歲那年,顧麗敏因為身材矮小,練習的時候需要用小板凳做輔助,一曲練完已經累到虛脫,她覺得太累了不愿意練習,中途就放棄了。
顧麗敏放棄了,但是爺爺顧耀宗可沒有放棄,只要有演出,顧耀宗總會把顧麗敏帶在身邊,讓她在后臺、觀眾席等不同的地方感受。經過一系列地熏陶,顧麗敏才真正喜愛上這門樂器,才愿意繼續練習。
除了傳承爺爺的手藝,顧麗敏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她嘗試著把單弦拉戲與大提琴、電聲樂合作,還把這項技術傳到了廣東。
雖然顧麗敏的創新同樣受到了大家的歡迎,但是如何將這門手藝傳下去,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顧麗敏,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學習單弦拉戲。
2019年,單弦拉戲走進了學校。
武漢市的一所小學開設了非遺文化課堂,由顧耀宗的徒弟李進老師為學生們講課,教孩子們使用單弦拉戲的方法及演奏技巧,這門課程從開設以來就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
因為喜愛,所以孩子們聽講很認真,他們還說,開設這門課,不僅讓他們了解到了單弦拉戲這門手藝,還了解了文化,這些東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創新和鉆研,應該珍惜并傳承下去的。
單弦拉戲走進了學校,真的很欣慰,這么冷門且有趣的手藝終于后繼有人了,希望新一代的傳承人能夠將單弦拉戲發揚光大,讓它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它、喜愛它。
資料來源:
【傳承故事】百年琴緣:顧氏單弦拉戲藝術
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中音在線】顧耀宗:顧氏單弦拉戲
作者:梅子
編輯:楚楚
舉報/反饋
在青島市城陽區河套街道有這樣一對母女,她們醉心制作傳統布老虎,讓這門非遺手藝代代相傳。孫文娟說,家族手藝代代相傳,一件件作品也走入了千家百戶,希望未來河套孟家布藝老虎能有機會走出國門,讓中國傳統非遺展示給更多的人。
通過此次非遺成果轉化公益展,看到了學員經過培養后的變化,精湛的技藝加上創意,實現了非遺產品的生活化、功能化、時尚化,與現代設計更近了一步,傳承與創新,讓傳統非遺之美,歷經千年,歷久彌新,這正是本次公益培訓要達到的初衷和效果。
他們不僅僅是傳承者,更是這些技藝的守護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世界:非遺,從未被遺忘。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非遺技藝如同一塊塊瑰寶,需要我們去發掘、去珍惜。讓我們用一顆敬畏的心,去找尋那些還堅守在非遺技藝一線的傳承者們。,歡迎你加入我們的
本屆“非遺購物節”還將聯合區內知名新媒體,聚焦廣西各地優質非遺項目,開展非遺“云探店”活動,走進非遺工坊、老字號等。
如今,深受大家喜愛的糖畫技藝,已融入到蘇州市吳江區銅羅小學的校園里。學校糖畫社團活用師生作品,進一步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了許多學生,同學們紛紛表示:“作為一個蘇州人,對蘇州地道的糖畫情有獨鐘!糖畫兼具了細膩與古趣的特點,要在糖畫技藝傳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