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頒獎儀式上,與獎牌和冰墩墩一同頒發給奧運健兒的,還有一束“永不凋謝的奧運之花”。這束來自上海非遺技術“海派絨線編結技藝”的絨花,源于融合了中國民間傳統結線技藝和西方鉤針編結技藝的服飾編結藝術。其誕生得益于在十九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后發生的“易服”運動,世界風潮的襲來得以孕育出上海易得風氣之早、善開風氣之先的城市文化個性。非遺作為目的地獨特氣質的體現,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旅客動身前往當地體驗。《2021美好城市指數白皮書》報告指出,抖音用戶喜歡的城市特質中,文化魅力占比高達76.6%。2月24日,在2022環球旅訊數智論壇(上海站)上,環球旅訊CEO李超與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陳平就“用數字化,讓文化遺產huo起來”為題進行了對話。01非遺走進旅游業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是聯合國框架內的重要國際公約。2004年8月,中國加入該公約并成為第6個締約國。“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正是《非遺公約》精神的中國表達。陳平表示,非遺的實質是人類生活方式的延續和傳承,囊括了十大門類,分別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體育、游藝與雜技、美術、技藝、醫藥以及民俗。旅游與文化相輔相成,傳統藝術、音樂等等都是承載旅游活動的重要內容,陳平指出,區分非遺與物質遺產的重要判斷,便是非遺是隨著時代一起發展,與時俱進的活態傳承,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據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數據,截至目前,上海市共有25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陳平認為,非遺與普通人的生活日常息息相關,包括旅游。其中,上海本地游產品便與非遺進行深度融合——今年6月,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的筆墨博物館“筆墨宮坊”將在上海楊浦亮相,館內的體驗工坊內展示“曹素功制墨”和“周虎臣制筆”兩項國家級非遺技藝的生產,游客可近距離感受非遺傳承人完成“點煙”“制墨”“翻晾”“描金”“制筆”等生產環節,同時可以在“研學手作坊”沉浸式體驗制墨、描金、拓片這些步驟,也可在墨面上繪出喜愛的文字與圖形,制作一錠專屬墨錠。曹素功、周虎臣作為海派墨錠制作以及毛筆制作上繼往開來的名家,陳平認為,人們應該了解到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的背后,有一群匠人為這些書法名家做出最好的筆、最好的墨。陳平認為,體驗過程當中既讓游客有旅游體驗,同時能更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是強調文化自信。“上海有這么多極具文化底蘊的非遺體驗,但真正去挖掘的人卻不多,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大家不了解。傳統旅行社應該對旅游產品進行重新打磨,非遺在現階段仍然是相對小眾的文旅產品,非遺旅游體驗仍有較大的挖掘空間。”但對于非遺與酒店的結合,陳平卻認為不可操之過急。“非遺與傳統酒店最大的區別,是非遺有自身的獨特調性和地域特點。大多數酒店是標準化的,如果想與非遺結合,將十分考驗酒店業主的文化底蘊。”02NFT能讓非遺活起來嗎?那現階段的非遺旅游是否暫時只能停留在非遺文化體驗上?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Z世代作為新生代消費人群正逐漸占據主流,陳平認為也需要利用年輕化的審美、年輕人的話語體系和媒介形式與年輕人對話,讓非遺旅游不止要活起來,更要火起來。陳平透露,今年端午節,上海市將聯合B站舉辦一場國潮大會,將非遺元素深度結合,再造一個“只此青綠”主題的文化盛宴。與此同時,爆火的NFT概念也從加密圈擴張到互聯網圈、文旅圈,市場規模正在迅速膨脹。自2021年“敦煌飛天”“九色鹿”兩款付款碼NFT皮膚開始,阿里通過螞蟻鏈累計發行了40余套數字藏品,發行總量達到300萬份左右,銷售額近4000萬。其中支付寶鯨探發售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藏文物系列數字藏品,發行數量共40000份。而騰訊幻核聯合敦煌文創推出敦煌系列數字壁畫共包含五款產品,每款發行數量各1600件。截至目前,騰訊的幻核累計上線13款數字藏品,發行總量約為3萬份左右,銷售額約為200萬左右。陳平表示,上海博物館正在推進NFT,而作為虛擬經濟時代的全新消費方式,非遺處同樣看到了NFT為文旅IP發展帶來的新增長空間。但陳平坦言,NFT主要應用區塊鏈技術,但現階段該技術仍不夠完善,公域鏈或聯盟鏈的使用具有差異性,不管是阿里的鯨探、騰訊的幻核、字節跳動的TikTok Top Moments或者京東的靈稀,它們都有自己的一套技術做加密以及區塊鏈的認證。而NFT到底有沒有價值?陳平認為,雖然現在都說“萬物皆可NFT”,但除了底層技術支持,好的設計才是NFT的核心。非遺NFT最重要的核心是承載文化元素,旅游的本質是滿足“見山見水見自己”的文化欲望,人們欣賞NFT作品,帶來的不止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是從中得以感受到其更深層次的“見天地見自我”的精神享受。“如果NFT能達到這種水平,那這個市場是巨大的。”陳平總結道,旅游的出現是人們在滿足了物欲享受后,一部分人選擇去追求更高的體驗,而從精神追求的角度來看,非遺+旅游將實現更成熟的結合。對話的最后,李超也表示,非遺旅游宣傳既是基礎又高屋建瓴,未來非遺與旅游產品若能進行更好地結合,不僅打開了更大的旅游空間,對文化傳承也有更深遠的意義。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