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正面臨著極大的困難,主要因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與其保護和傳承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成正比。為深入了解并宣傳中國非遺文化,2023年12月28日,“青春正風華,文化永傳承”實踐隊隊員來到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的大觀園進行實地實踐。
據悉,“濟南大觀園非遺傳承基地”于2023年3月4日正式入駐有著91年歷史的濟南大觀園,基地目前入駐的非遺項目有濟南微雕、橋氏木作技藝、喜面鼻煙、銀銅器皿制作技藝、內畫鼻煙壺、面塑、點茶、古琴修復制作、濟南老玩具、葫蘆烙畫、鳴蟲點藥、嘉禮、唐錦彩、核雕等十四個省級市級非遺傳承項目。該基地在保護非遺的同時做好文化技藝傳承,充分發揮老商圈的地域優勢,吸引全市、全省的非遺傳統文化愛好者前來觀光旅游、切磋技藝,通過文化與技藝不斷向省內外進行文化輸出。
隨后,隊員又來到了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站內有大批非遺傳承人入駐,并以工作室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和非遺作品的展示。“非遺傳承就要‘見人見物見生活’”是工作站的理念,因為在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顧問張冰看來,非遺是一個文化現象的整體,它不僅體現在非遺商品上,更展現在可見、可參與的生活中。據了解,從今年2月初開始,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就通過“非遺live場景直播室”用傳承人在線直播的方式開展工作。皮影戲、掐絲琺瑯、泰山剪紙、中國結藝等多門類非遺傳承人與觀眾線上交流。通過直播,觀眾可以從細節感受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手藝人的匠心和專注也在鏡頭下盡覽無余。區別于以往對各門類作品的了解,直播的方式既讓觀眾了解了傳承人的傳承過程,也全程觀看了相關創作保護非遺文化,傳承傳統精華,可全方位地揣摩一門非遺項目。這個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已在非遺保護的過程中擦出絢爛的火花。
為保護人類珍貴的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呼吁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關單位為研究和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相關的工作,重點深入到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地區。保護非遺文化,不僅需要官方組織機構的大力支持,年輕血脈與青春活力的融入也尤為重要。身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保護非遺文化、傳承傳統精華重任在肩!
撰稿|張雪
“青春正風華,文化永傳承”實踐隊
指導老師|楊丹丹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