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設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22年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借此契機,鳳凰網房產灣區發起“嶺南非遺說”主題策劃,專訪多位嶺南非遺文化傳承人,探究嶺南非遺的未來發展的同時,也助力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余惠云,有著多重身份。她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會葵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也是新會區第六批拔尖人才與專家、新會區第十六屆政協委員、新會區葵匠文化傳播中心創始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會葵藝傳承人余惠云
她曾先后受邀登上央視《我有傳家寶》《我的美麗鄉村》欄目以及芒果TV紀錄片《尋找煙火里的聲音》,向全國觀眾介紹新會葵藝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她的代表性個人作品里,有大型葵烙畫《清明上河圖》《錦繡南粵》《粵韻葵風》等。其中《粵韻葵風》《錦繡南粵》作品曾獲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以及中國花卉博覽會金獎。
新會葵藝:千年智慧與文明的結晶
在接受鳳凰網房產的采訪時,她介紹,新會葵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1600多年歷史,蘊含著千年的地方文化的精神特質,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
郭沫若曾用“清涼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飛遍寰宇,壓倒西風”的詩句贊譽新會出產的葵扇,給新會葵藝以極高的評價。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像新會葵藝這樣的非遺工藝逐漸式微。一提非遺手工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傳統或守舊,很難與時尚掛鉤。”她表示。
復興與傳承:需要注入新鮮血液
她表示,近年來,隨著中央一部部文件出臺,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圍繞“以研發非遺項目創意產品為基礎,以宣傳展示和營銷推介為重點,以實現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活力再現為目的,積極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保護理念,全面推進非遺傳承保護與市場深度融合發展。”新會葵藝也借此契機,探索傳統非遺手工藝與當代時尚元素的碰撞與融合,出現不少新的作品,也取得優異成果。
但新會葵藝復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她看來,傳承也需要持續發展,她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為新會葵藝注入新鮮血液,讓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和文化瑰寶,重新回到大眾視野,走進人們的生活。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