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鶴文
自21世紀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為國際領域的重要議題,我國也正式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于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2004年,中國正式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但目前對于“非遺舞蹈”而言,保護工作還遠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我國“非遺”保護成效顯著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卑凑丈鲜龆x,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應實體存在的物質遺產而言,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經過悠久歷史相傳,并緊緊貼合人民生活的文化產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主要包括民間技藝、傳統文化表演以及民間的傳統節日,在此基礎上與上述內容相似的傳統文化及技藝表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區別在于其核心是以人為本,關注活態的文化傳承、奉行以技藝為上的活態流變。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11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其中指出:“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蓖ㄟ^頒布法規、組建機構、選拔項目、推舉傳承人等舉措,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
“非遺舞蹈”的現狀
舞蹈作為中國源遠流長歷史中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包含了各地區、各民族在原生態狀態下所保存并流傳下來的舞蹈,這些原生態的舞蹈記錄了各地區、各民族自己獨有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勞動等內容。這種原生形態下的“非遺舞蹈”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來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緊貼人民的生活,并且體現了各地區、各民族的個性及審美習慣。大部分“非遺舞蹈”是通過口傳身教的方式得以延續,少數則有相應的文字、圖譜等資料記載?,F已有不少“非遺舞蹈”處于消失的危險邊緣,在農村的年輕人愿意到城市里打拼,接受現代化的城市文明,卻不愿意固守祖輩傳承下來的文化,而非遺傳承人高齡化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2018年5月,首屆中國“非遺舞蹈”展演在上海舉行,鼓子秧歌、蚌埠花鼓燈、羌族羊皮鼓舞、奉賢滾燈等18個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舞蹈”節目輪流登場,有柔美也有豪放,有熱情也有詼諧,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魅力。自2004年至今,我國一共公布了4批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舞蹈類項目共有113項,占總數的9.1%。然而,更多的民間舞蹈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還未被納入非遺就已經呈現加速消亡的狀態,上世紀90年代調查統計出的2100個傳統舞蹈項目,如今已經消失853個。在中部地區,以河北、山西為首,三分之二的舞蹈項目已經全部消失。因此,對于傳統舞蹈的保護、發掘和傳承已迫在眉睫、不可忽視。
在“非遺舞蹈”的認定工作中,將舞蹈認定為“非遺”的標準是由父子、師徒等形式傳承并傳承三代及以上,舞蹈的承襲時間超過百年,并且舞蹈發展譜系清楚明朗。“非遺舞蹈”的最大特點是依附于人民、群眾的特殊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環境、民族性格、民族狀態、民族審美“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民群眾本身又相對獨立,以人的聲音、技藝或靜態的圖畫等為主要表現手段,并以口手相傳作為傳播途徑并得以延續和傳承,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瀕危和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遺舞蹈”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非遺舞蹈”的保護與傳承
目前國際社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都十分重視。中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大國,應該如何傳承和保護的問題亟待解決。就我國“非遺舞蹈”而言,主要是各地區、各民族的傳統舞蹈?,F如今各地的傳統舞蹈被賦予不同的主題、不同的模式、不同的表述方法。其實,當下嚴格意義上的原生態傳統舞蹈已經不復存在,“非遺舞蹈”是相對于舞臺表演藝術的,未經藝術家加工和媒體合成的一種舞蹈形式;是與人民生活、民俗節日相結合的,按照傳統形式進行表述和展示的民間舞蹈。如何將這種“原生態”舞蹈較為完整地保存并且得以長久地發展和延續,將“原生態”與“舞臺化”相結合,是當下對“非遺舞蹈”保護的重點手段之一。
就山東的民間舞蹈形式來看,每個地區都有具有自己風格的舞蹈,但目前被廣泛關注的僅有最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山東三大秧歌。以鼓子秧歌為例,相對于其他的舞蹈形式,鼓子秧歌的保存和發掘可謂相對完整,但仍具有傳承人缺失、舞蹈體系不完整、保護手段不明確等問題存在。鼓子秧歌自2006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地方政府立法保護并給予資金支持,業界人士不斷挖掘并努力傳承創新,正在慢慢走出困境,成為具有山東特色的代表性舞蹈之一。
“非遺舞蹈”在我國涉及的區域廣、范圍大、影響深,在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十幾年時間里,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文件,推行大量鼓勵政策,各方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人們對于這些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越來越重視,也使得“非遺舞蹈”的保護與傳承有了良好發展趨勢。但中國“非遺舞蹈”想要完整保存并長久流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系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