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鳥歸巢,銀河舞金翼……”今晚,備受關注的央視春晚播出。剛一播出,#春晚#就沖上微博“沸”,足見央視春晚的影響力。
在剛播出的節目中,譚維維和世界級非遺“南音”合作的《百鳥歸巢》受到了不少關注。
南音已經有千年歷史,2009年,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流行音樂與文化遺產邂逅碰撞,讓春晚的舞臺綻放了更多傳統文化的魅力。
《百鳥歸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融入時代表達,把婉轉典雅的千年古音與時尚明快的現代音樂相融合,洞簫、三弦、二胡、拍板等中國傳統樂器加上譚維維的吟唱,讓這首《百鳥歸巢》成為今晚春晚頗有文化味道的節目。
據悉,《百鳥歸巢》是南音重要的樂曲,這是一首描繪禽鳥特征、異彩生動景象的樂曲,全曲包含六個樂章:鳳翔阿閣、喜鵲穿花、鴛鴦戢翼、流鶯爭樹、群鴉投林。
全曲以黃昏意象構筑,且變化豐富,曲中洞簫以花舌吹法模擬鳥啼聲,群鴉投林,樂章中更以吐音表現歸巢的輕快活潑氣氛,突破簫聲表現的范圍,此曲為簫的重要表現曲。
南音,也稱“南曲”“南樂”,是中國古老樂種之一。它發端于唐,形成于宋元,繁榮于明清,是一個既匯集了盛唐以來中原雅樂精華,又吸收了元曲等曲種特長,并最終與閩南民間音樂融為一體的樂種,其詞曲清麗柔曼、旋律纏綿深沉。
一千多年來,南音一直在泉州一帶的閩南語系地區流傳,并隨著泉州人的遷移,傳播到東南亞。2009年,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