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甘肅非遺刺繡“玉兔香包”春節海外“云熱銷”
中新社蘭州1月28日電 題:甘肅非遺刺繡“玉兔香包”春節海外“云熱銷”
作者 閆姣
連日來,產自甘肅大山里的非遺文創產品玉兔香包,經“全球年貨節”線上平臺推出后,迅速受到民眾的喜愛,一經“出道”便售罄。“玉兔迎春的寓意美好,且手工香包做工精美,送給朋友非常有紀念意義。”南非僑胞孫想錄十分青睞這款香包。
不同于民間大紅大綠的配色,玉兔香包采用白底藍花,兔眼炯炯有神且堅毅,共有53道工序,凝聚了甘肅慶陽香包繡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多年的心血。她2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中國兔文化將玉兔視作祥瑞,融入手工刺繡后更栩栩如生,“小兔子含大文化,希望得到海內外友人的喜歡。”
從山村繡娘成長為“國際巧匠”,劉蘭芳的刺繡足跡已通過線上線下拓展至新加坡、韓國、英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在她看來,非遺數字化將來會是一個趨勢,線上發展將有很大機遇。
刺繡“乘云”、直播授課、香包數字化等成為劉蘭芳近年來主攻方向之一。“支持大山手藝人,不容易”“刺繡原來還可以這樣玩”“延續鄉村技藝,弘揚西北傳統文化”……她的刺繡直播間吸引數萬人圍觀、評論,系列刺繡文創產品常常被一搶而空。
傳統刺繡得以走向世界,令當地繡娘感到激動和自豪,也促使劉蘭芳不斷創新產品內容與傳播方式。“為將刺繡更好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在圖案、材料、造型等方面都進行了改良。”她展望道,接下來還將融合中西方文化,比如中國的十二生肖和西方的十二星座,加入刺繡元素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曉珍表示,中國農村地區旅游、電商直播等新興產業不斷發展,非遺作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挖掘其文化內涵,整合文化資源與時代接軌,進行產業化開發,創造符合現代人審美需要的新形式,“像慶陽香包、洮硯等非遺項目通過直播電商、產業經營模式、IP聯名等方式打造起了自身的文化品牌。”
“非遺商業化、市場化、全面大眾化,要精準定位主力消費人群,傳承人需要與現代科技、文化和審美結合。”王曉珍支招說,先建立非遺項目品牌,再依托甘肅的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合理開發非遺資源,使其形成地方的鄉土文化產業,構建非遺與地方經濟之間互惠互利、協調共生的可持續發展關系,以此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提升地方知名度。(完)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
昨天,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民俗表演團15名演職人員啟程前往古都開封,代表山東省參加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大賽及展演活動。據了解,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展演活動,將于3月31日—4月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