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縣六巷鄉古陳村傳承人在表演國家級非遺項目“金秀瑤族黃泥鼓舞”。(來賓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供圖)
新華社南寧6月19日電(記者農冠斌)夏日時節,萬物競茂。在廣西來賓市武宣縣桐嶺鎮盤龍村,壯族翡翠鳥舞傳承人羅正平利用周末時間,在傳承基地教幾名小學徒制作翡翠鳥舞道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羅正平說。
壯族翡翠鳥舞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記載,該舞蹈至今已傳承了十六代。翡翠鳥舞的道具一般用竹篾制成,呈鳥形,外糊綠綢,縫以綠絨線作羽毛。表演時舞者進道具內,兩手分執或勾住鳥頭、眼、嘴、翅膀操縱桿。鳥頭轉動,眼張合,嘴作響,表現飛翔、覓食、飲水、洗澡、瞌睡等狀態。
“翡翠鳥毛色碧綠,叫聲清脆,性情溫和,我們把它視為吉祥的象征。”羅正平說,翡翠鳥舞蹈一般在春節期間表演,由一名男子扮演翡翠鳥,另一男子扮演老者,到各家拜年送祝福。
羅正平在當地非遺傳承基地的教學工作,不僅傳承傳統文化,也給他帶來一筆收入。近年來,當地著力提升非遺保護傳承能力,來賓文旅部門多次組織開展非遺傳承人培訓班,幫助傳承人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增強了傳承人的自信。
此外,通過開展大量的調查研究,收集、整理8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資料,當地有效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庫存”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聯結各民族群眾情感的精神紐帶,比如金秀瑤族黃泥鼓舞、忻城壯族織錦技藝、武宣壯族翡翠鳥舞、象州壯歡等,作為來賓人都會有發自內心的認同。”來賓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莫遠征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增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忻城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人在傳授技藝。(來賓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供圖)
當地以傳承發展為中心,通過強化保護傳承、宣傳引導、文旅融合等措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在來賓市象州縣,白石米餅、紅薯干、壯鄉龍等非遺美食有力助推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到象州旅游,不僅能泡溫泉、觀美景,還能體驗當地豐富的民族文化,享受當地的特色美食,這一趟,不虛此行。”來自廣東的游客李先生說。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現實生活相融相通的過程中,始終發揮著以文化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莫遠征說。
來賓市還積極推動非遺保護與精準扶貧、就業增收相結合。通過就近在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非遺體驗基地、非遺旅游商品車間等場所務工,不少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增收。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