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廣西的民間藝術,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壯族山歌”。也是,“劉三姐文化”深入人心,那些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山歌,至今還回蕩在很多廣西人的心中。但是提到彩調(diào),可能沒有多少人有印象。
彩調(diào),是在廣西境內(nèi)流傳,富于鄉(xiāng)土味的地方劇種,有濃厚的本土文化氣息。最初起源于廣西北部農(nóng)村,流傳甚廣。在桂北地區(qū),主要用桂柳話說唱表演。表演者會換上表演服裝,使用扇子、手帕、彩帶等工具進行說唱。以勞動、家庭、愛情為題材,表演形式輕松多樣,詼諧有趣。
小時候每次村里表演彩調(diào),全村的人都會聚集在一起觀看。時而說,時而唱,時而轉身,時而亮步法。那極其夸張的表現(xiàn)形式,常常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全場歡呼聲一片。
邊上還有幾個賣零食的小攤,平日里都看不到。有賣瓜子的,用報紙卷成一個圓錐形小筒,一毛錢一筒。也有用大米做成的米筒,吃起來清脆,入口即化。還有甜滋滋的“蛋卷”,底部鑲嵌的一小撮紅色砂糖,是最甜蜜的體驗。
看完回家,還會學著表演者拿著扇子或者手帕放在指間旋轉,那真是小時候最快樂的時光。
后來,稍微大點的時候,這項民間藝術就慢慢退出了鄉(xiāng)間舞臺。家里改成了租光碟,看得更加清楚,還可以無限循環(huán),但是再也找不到當時的感覺了。
再后來,連碟子也不看了,彩調(diào),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現(xiàn)在很多年輕小孩,應該都不知道有“彩調(diào)”這門藝術了吧。
當今的時代,有看不完的電視劇,刷不完的短視頻,娛樂項目也越來越多,彩調(diào)這種古老的表現(xiàn)形式,已經(jīng)在市場上難以為繼。這項民間非遺,將會慢慢失傳,雖然有點可惜,但是這也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但這門藝術,承載了很多廣西人的童年記憶,也曾是很多廣西人生活中最靚麗的一抹顏色。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家鄉(xiāng)的民間藝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表演:學生分組進行傳統(tǒng)音樂表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表演:學生展示自己創(chuàng)編的舞蹈,欣賞并進行互動。分享心得:學生分享繪畫過程和心得體會,展示自己的成果。進行學生的聽音
題:廣西匠人“復活”失傳百年侗家樂器但梁治榮從父親口中得知,有很多古老的侗族樂器已失傳,有些甚至失傳上百年。但由于制作工藝僅依靠口口相傳,很多侗族樂器因此而失傳,其“復活”之路并不好走。在梁治榮看來,民族樂器的創(chuàng)新需遵循傳統(tǒng)技法,但最終是為
非遺集市作為展示和傳播新疆非遺的重要平臺,能夠進一步推動非遺傳承與發(fā)展,讓更多人了解、珍視并參與,共同守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吐魯番剪紙非遺傳承人季玉蘭表示參與首屆民間藝術季非遺活動,我感到非常榮幸。
山歌擂臺賽、背簍拋繡球、斗畫眉、跳竹竿舞、“跳狗頭”比賽……4月4日,中越邊境廣西崇左市大新縣寶圩鄉(xiāng)舉辦“非遺”民俗“儂垌節(jié)”,中越邊民盡享壯族文化盛宴。大新縣是“中國儂垌文化之鄉(xiāng)”,“儂垌節(jié)”融入中越民俗文化,成為兩國民間文化交流的一座橋
本屆“非遺購物節(jié)”還將聯(lián)合區(qū)內(nèi)知名新媒體,聚焦廣西各地優(yōu)質(zhì)非遺項目,開展非遺“云探店”活動,走進非遺工坊、老字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