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美食音樂全有,南京非遺“上新”
市級非遺項目已達277項
何林坊雙龍舞出歡騰。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邢虹 攝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 南京燈謎、谷里魚圓制作技藝、六合豬頭肉制作技藝、古龠(yuè)演奏……近日,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以及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共9個門類。此次公布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56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8項,至此,市級非遺項目已達277項。
打開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南京燈謎。元宵節將至,南京燈謎成為市級非遺,更為歡度“我們的節日”錦上添花。除了南京燈謎,入選第五批名錄的還有麒麟獻瑞、何林坊雙龍、陸家大龍、蝦子燈等,可以說“年味十足”,喜慶氛圍拉滿。
第五批名錄中的非遺美食也有不少。金春鍋貼制作技藝、谷里魚圓制作技藝、六合豬頭肉制作技藝、瓜埠賴月餅制作技藝、東溝老鵝制作技藝、洪藍手抓雞制作技藝、明覺香菜制作技藝……看著就讓人食指大動,而且,光茶干就有兩種制作技藝(陸郎茶干制作技藝、橋林茶干制作技藝)入選,誰能不贊一句“南京美食,就是這么‘恩正’!”和美食相關的還有雨花茶飲茶禮俗、隨園食單飲食習俗等。去年年底,“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宣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藝位列其中。如今,雨花茶飲茶禮俗也成為市級非遺項目。南京人不僅會炒茶,也懂品茶。清代資深“吃貨”袁枚在南京隨園寫下《隨園食單》,用大量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14世紀至18世紀流行的300多種南北菜肴飯點以及美酒名茶,食譜至今仍在被“復刻”。
本報曾經報道過的古龠,也出現在第五批名錄中。龠是一種沒有吹孔的斜吹單管樂器,1986年到2013年,河南賈湖遺址出土了40余支用仙鶴、金雕、禿鷲等猛禽翅骨制作而成的“賈湖骨龠”。如今能夠演奏這種古樂器的人屈指可數,南京民族樂團的演奏家于東波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劇院里演奏、走上街頭普及,讓更多人邂逅9000多年前的古代天籟之音。聽到古龠演奏成為市級非遺項目的消息,于東波激動地對記者表示:“未來將結合3D技術復制更多的龠,多宣傳、多收徒,讓傳統文化火起來。”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在近2500年的城市史和500年都城史的演進中,孕育了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77項市級非遺中,5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13項列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6項列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我市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依法保護,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活態傳承,擴大社會傳播,在促進非遺無限定空間進景區、非遺與文旅商融合發展等方面積極探索和實踐,不斷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版權聲明
1、本文為南京日報、金陵晚報、南報網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本網站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上一篇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2025年7月15日,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最后期限,韓國交出的30頁答辯材料根本堵不住剽竊的窟窿。導火索是中國甩出的137項鐵證,把韓國五項非遺項目的老底扒了個干凈。這事再次證明,文化主權不能靠偷,扎扎實實搞傳承才是正道。老祖宗的東西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
昨天,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民俗表演團15名演職人員啟程前往古都開封,代表山東省參加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大賽及展演活動。據了解,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展演活動,將于3月31日—4月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
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通常體現傳承、獨特性等。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的設計理念及常見元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有哪些?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