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杰群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青年教師們(中為孔維奇)。受訪者供圖
“刺繡是我人生中最美的情結,用繃布、繡架、銀針、花線,繡制出一幅幅象征美好祝福的作品。一想起刺繡,我腦海里就會有繡女在窗邊認真繡花的情景,內心就有無限的歡喜。”
孔維奇過去十多年的光陰都與“非遺”刺繡相連。
2008年,孔維奇考入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上海工藝美院”)手工藝術學院,后在學校工藝美術研究中心非遺刺繡大師班學習。如今,她已經成為學校的一名年輕教師。
14年過去,身份從學生轉變為青年教師,孔維奇深刻地感受到,非遺刺繡不僅具有手工的溫度,更在當下傳遞著“手工與多媒介融合”的個性表達。“刺繡凝聚著制作者的人生閱歷和生活故事,更繡出每個時代人們的情感印記”。
在中國青年報社“溫暖一平方”伙伴上海工藝美院,還有很多像孔維奇一樣擁有“非遺青春”的年輕人。作為青年守護者和傳承人,他們為古老的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飽含情感的刺繡,溫暖了自己和他人
2008年8月,孔維奇進入上海工藝美院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專業學習。
在3年的求學時光中,孔維奇學習了中外工藝美術史、中國美術史、裝飾圖案、雕塑、中國畫、篆刻等專業課程,并實踐學習了玉雕、泥塑、琉璃、陶瓷、草編等工藝的制作流程。
在老師們的輔導下,孔維奇創作的畢業作品琉璃《鳳凰》,入選首屆上海民間藝術成果展。“在上海工藝美院3年的學習,為我的人生打開了一道神奇的大門。我學習了各種工藝的知識,也觀賞了那些手藝人巧手慧心的作品。正是在不斷學習、實踐和嘗試中,才發現這個專業的美好”。
結束3年基礎學習后,孔維奇在畢業之際作出了一個重要選擇:專攻刺繡專業。
“剛畢業時,學院建立了大師班,我看到有刺繡專業,被畫冊里陳水琴大師繡的作品《凝視》深深吸引,作品中那只貓咪藍綠色水汪汪的眼睛。那么靈動傳神!于是我就報了刺繡專業。”
從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專業畢業后,孔維奇正式開啟刺繡求學之路,師從杭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水琴。
作為全國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保護品種最多的高校,以及上海唯一一所以工藝美術和非遺傳承發展為專業特色的高校,上海工藝美院鼓勵年輕學子在工藝美術和非遺技藝領域進行深造。
孔維奇回憶,2012年初次見到陳水琴老師時,她正在刺繡工作室給學生們示范刺繡,“看上去安靜而美麗”。“2012年,她已經從事刺繡五十多年了。我看到那些比發絲還細的絲線,被她很輕松地穿進繡花針里,不由心生敬佩。她繡出來的線條,整齊流暢,針腳干凈,絲線亮潔。而且你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絲線不同的光澤質感,精美而生動。”
孔維奇說,當時陳水琴老師給大家帶來三個自己繡制的小樣。“一幅是絳紅色的花樹圖案,由別針和包梗繡針法繡出;一幅是木梳套針法繡出的一朵粉色牡丹花;還有一幅是打籽繡、齊針、木梳套針法繡出的《喜上眉梢》。”
孔維奇和其他同學對老師創作的精美繡品愛不釋手。“陳老師和我們說,好的繡品要具備‘精、細、雅、潔’的特點。我們都迫不及待地想開始學刺繡。”
從學習刺繡的第一天起,孔維奇從內心就深深感受到:學習刺繡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正如陳水琴老師所說,學習刺繡,能讓人靜下心來,“把心繡上”。“那一針一線繡出來的作品,因為帶著自己的情感,所以能讓遇見它的人備感溫暖。”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進入全屏 50 點擊按住可拖動視頻從學生到教師,讓古老技藝煥發出新的活力
做工精巧、意境雋永的刺繡作品,近年來成為影視劇的“寵兒”,受到年輕觀眾的喜愛。然而,習得刺繡手藝,則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積累和高強度的練習。
孔維奇告訴記者,她剛進行“木梳套的小牡丹圖案針法練習”時,就遇到過挫折。
“雖然畫面看起來都是粉色的花,但每一朵、每一瓣都不同。我開始學繡的時候,看到有的花瓣外邊緣是深色的,想到老師說要‘從淺入深’繡,于是就從花芯往外繡,結果方向繡反了,當時總是處理不好虛實關系。”
老師告訴孔維奇,繡花瓣,要從邊緣開始往里繡,花瓣的色澤才會顯得生動自然。“老師讓我把繡錯的花瓣拆掉。當剪刀剪入花瓣的那一刻,我的心都在痛,繡了那么久的花瓣還要拆掉重繡,有些心疼。不過我終于學會如何靈活運用針法,繡出最佳效果的花瓣。”
在孔維奇看來,刺繡是一門精益求精、永無止境的藝術。
她舉例,有一年繡制陳洪綬所畫的《桃花白頭圖》,畫中白頭翁靜靜臥在枝頭,身體似一個毛球,這就需要她把白頭翁的身體結構和頭部結構分析清楚,絲縷扭轉自然,而且要繡出鳥腹部羽毛的輕盈蓬松質感。
“我當時用的線是三絲,而且是雙面繡,不敢大意。我貼著勾好的白描底稿邊緣,小心翼翼地繡,結果針腳之間太‘緊’,羽毛繡得像葉子。”當孔維奇一籌莫展之際,陳水琴老師用一絲的線繡出鳥腹部,使得鳥腹瞬間立體起來;而鳥眼在老師修改后也變得明亮起來。
“我驚嘆陳老師靈巧的手,更佩服她對刺繡的熱愛與癡迷。她工作很忙,還堅持每天刺繡,精益求精,這是我一生要學習的。”
2017年,孔維奇帶著作品《竹石葵花鳥》參展上海市民文化節市民手工藝大賽并獲得了“上海市百名手工藝達人”的稱號。2019年,她攜帶作品《四月天》參加中國工藝博覽會,并獲得2019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神工杯”創意設計制作大賽銀獎。
孔維奇的雙面繡《馬蹄蓮》作品被收藏在上海工藝美院的展廳里——歷屆師生創作的優秀作品,都會被學校收藏在這個溫暖的空間。
如今,孔維奇已成長為上海工藝美院的一名青年教師。她感慨,青年非遺傳承人不但肩負傳統技藝的傳承,同時有責任和義務讓古老手工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希望我們能不負使命,創作出與時俱進的刺繡藝術作品,并協助學校為社會培養一代代刺繡基本功扎實、審美品位高的創新型刺繡愛好者。”孔維奇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第七屆進博會新聞中心“上海非遺客廳”老香齋產品其中,來自寶山區的非遺項目老香齋茶點制作技藝,帶著LASER&MANTA聯名禮盒亮相“上海非遺客廳”,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尋蹤海派·覓影非遺》老香齋黃油蛋卷圖《尋蹤海派·覓影非遺》卡牌“上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介紹,此次作品的創意靈感來自“女紅坊”的成員王萍,王萍自從加入“女紅坊”團隊來,學習了一系列拼縫、貼縫、絎縫技巧。“女紅坊”成員們制作的新年主題鉤針作品。“女紅坊”領銜人苗秀介紹,新年以來,團隊又來了一些新成員,她們有的曾是三八紅旗手,有
面塑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著中國傳統年畫的精髓。手造華章,濟寧非遺等你來探秘科技不是文化的顛覆者,而是傳承的擺渡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終將讓非遺從口傳心授的技藝變成可感知、可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