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煙臺2月3日電 題:剪紙館盈滿中國紅 煙臺非遺人巧手片紙展宏“兔”
記者 王嬌妮
當非遺剪紙遇上癸卯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煙臺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梁巧艷比往年更忙了。把小剪紙從裝飾品變成大產業,用剪紙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是她的新年目標。
走進位于煙臺所城歷史文化街區的剪紙館,“中國紅”撲面而來。窗戶上貼著紅紅的窗花,大人小孩圍坐桌前剪圖樣。墻上、架子上展示著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剪紙作品、文創產品,用“一抹紅”向來到館里的海內外游客傳遞中國年味兒。
圖為梁巧艷在剪窗花。 王嬌妮 攝
據悉,煙臺剪紙歷史悠久,樣式品類豐富。其中“單色、勾繪染色、襯色、拼色”等技法呈現出濃厚的生活情趣,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時候,窗花里的故事令我著迷,每看到不同圖案的剪紙就纏著奶奶給我講故事,‘劉海戲金蟾’‘八仙過海’之類的傳說都通過窗花紋樣走進我的腦海。”梁巧艷告訴記者,她出生于剪紙世家,5歲開始畫窗花、學剪紙,與剪紙有著解不開的緣分。
圖為梁巧艷創作的剪紙作品《芝罘仙境》。 受訪者供圖
長大后,梁巧艷不斷鉆研技藝,挖掘當地題材,拜訪國內外名家,并在創新中積累經驗。“一刀一紙”不足以概括剪紙,在她看來,最重要的還是“故事性”,要能夠“紙中生意”“紙中傳情”。
近年來,梁巧艷聚焦身邊帶有正能量的人和事,以紙為媒講故事,在煙臺城市發展、鄉村振興、國之重器等題材上,不斷推出優秀作品。
圖為剪紙衍生品。 王嬌妮 攝
“耗時最多,也最有意義的作品是膠東紅色文化主題創作。當時我跟隨專家一起重溫膠東革命歷程,創作出百余幅剪紙,以此傳承紅色基因,同時希望向人們傳達要珍惜現在幸福生活的涵義。”梁巧艷稱。
剪紙不僅能貼在窗上,還能“解鎖”更多場景。當剪紙與生活用品、辦公文具甚至是網絡游戲相結合時,又開發出大量符合年輕人審美的新產品。如今,梁巧艷的剪紙工作室不斷發展壯大,訂單越來越多。
圖為梁巧艷在介紹煙臺剪紙。 王嬌妮 攝
“不少企業找到我,希望私人訂制剪紙產品,作為禮物送給海外客戶。”梁巧艷稱,這些禮物將中國非遺與中國企業發展相結合,在“出海”的同時,也把中國故事越傳越遠。
隨著網絡直播的流行,梁巧艷把剪紙課堂從學校、社區搬進了直播間。在年前開設的一場雙語角網絡課堂上,許多泰國、俄羅斯學生通過直播學剪紙,在“現場教、現場剪”的云端,中外師生共同經歷剪紙帶來的美好時刻。
“作為非遺人,不應該排斥新事物,而應該不斷拓展傳播渠道。”梁巧艷告訴記者,只有不斷壯大產業,才能促進更多的剪紙藝人創作出好作品,巧手片紙間,也能大展宏“兔”。(完)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