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傳承和保護,積極響應保護非遺、讓非遺工坊的建立推動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方針政策,讓非遺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發揮其更大的經濟和文化價值。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惟精惟一實踐隊成員于6月28日至7月1日前往日照兩城鎮黑陶廠和五蓮縣劉氏盤扣對日照市非遺文化展開了一系列調查研究。
千年古結散發現代魅力,千年文化重塑中式美學
盤扣,也稱為盤紐,或者紐結、紐絆,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代,是傳統服裝中使用的一種紐扣,用來固定衣襟或裝飾。它也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照五蓮縣的劉氏盤扣,源于百年前李氏裁縫坊的家傳手藝,至今已歷經六代。目前,劉氏盤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冬梅老師,將太陽文化、茶文化、等元素融入劉氏盤扣技藝進行再創作,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此外,劉老師也成功地將劉氏盤扣融入背包、錢包上,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而在制作劉氏盤扣和的過程中,需要不少人員參與協助,這也在發揚非遺文化的同時間接帶動人員就業。最終劉氏盤扣的相關產品的出售也間接帶動從業人員收入,這樣也就達到了通過非遺文化來推動鄉村振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增加就職崗位的目標。
品味黑陶之美,感受華夏風韻
黑陶,誕生于中國新石器時代,古老的中國制陶技藝,有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等美譽。黑陶文化以大汶口文化為最早,距今已有約6000余年的歷史。
日照兩城鎮黑陶廠是如今日照市生產黑陶的規模性場地之一,在這里,黑陶的非遺傳承人劉加東老師帶領惟精惟一實踐隊成員參觀講解在其中的黑陶產品的發展歷程,從一開始形態很簡單的黑陶制品,再到佛一類的黑陶制品再逐漸演變成犀牛等工藝裝飾品,這個過程中,黑陶逐漸在和現代審美發生碰撞,并被賦予了更多的實用價值。
除此之外,劉加東老師還接受了團隊成員的采訪,在銷售黑陶產品推廣黑陶文化這一塊劉老師表示也進行過網絡銷售和線上宣傳,但由于黑陶不論成品大小,制作時間和精力成本是一樣的,因此一般的黑陶制品較大,雖然黑陶的收藏價值較高,但是不容易被游客帶走,且即使是一個小的黑陶物件成本價格也不低,一些消費者可能不理解,因此在文旅方面不容易發展。
問卷調查明實況,主題海報助宣傳
惟精惟一實踐隊成員基于實踐內容,結合非遺發展的實際情況,設計并制作了電子版調查問卷和紙質版調查問卷,并結合團隊實踐主題在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進行宣講。接下來,團隊成員于7月1日打印了紙質版調查問卷,在社區、街道以及學校等地發放,盡量使調查樣本趨于普遍化、合理化、科學化。
此外,團隊成員于7月2日制作黑陶、劉氏盤扣等相關海報,待團隊成員返回自己家鄉所在地如四川成都、河北邯鄲、山東青島、江蘇無錫、陜西西安等地后將其的社區宣傳欄、村廣播處進行張貼,進一步宣傳非遺。7月3日團隊成員將電子版調查問卷在朋友圈發放,邀請家人、朋友、同學進行宣傳和填寫。
一繞一結、一圈一環,劉冬梅用三十余年的光陰咀嚼其中滋味,攜帶小小的盤扣步入廣闊的文化場域和時代語境;一牽一拉,一刻一雕,劉加東用三十余年的時間賦予黑陶新的形態,讓千年前的文化在現代綻放新的光彩。惟精惟一實踐隊通過此次實踐的調研采訪對非遺文化的發展現狀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在之后的時間里,隊員將繼續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揚非遺文化,挖掘非遺文化的潛在價值。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