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運用自身強項——非遺,幫扶貴州龍里和惠水兩縣實現鄉村振興,在探索非遺助力鄉村振興這一命題上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6月29日下午,在荔灣非遺體驗中心舉辦的廣東省消費協作示范區(永慶坊非遺鄉村振興專區)揭牌儀式上,“魅荔黔南”非遺產品發布。新發布的非遺產品是荔灣區和被幫扶的貴州龍里、惠水兩縣的非遺傳承人共同的結晶。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廣東省消費協作示范區(永慶坊非遺鄉村振興專區)揭牌。
龍里、惠水以高山丘陵地貌為主,村莊偏遠分散,人口較少,留守老人就醫困難、偏遠鄉村優質文化資源缺乏市場等問題突出。
為破解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文化產業發展難題。荔灣區以自身之所長,助其所長,補其所短,開展非遺對接幫扶,創新性地建立兩地非遺大師共同開發文創產品的新模式。
記者了解到,荔灣區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路定位于傳承與發展對口幫扶地區非遺文化,向對口幫扶地區非遺產品“送設計”“送訂單”“送流量”。
在“送設計”方面,通過實地走訪交流,荔灣區的非遺大師了解當地發展非遺的需求,挖掘優質非遺資源。在荔灣區文廣旅體局和區鄉村振興局的支持下,荔灣區有文化包裝與運營經驗的大師們與貴州的傳承人面對面進行文創產品開發交流。
今年上半年,兩地十多名非遺傳承人帶動龍里、惠水兩個職業學院,逾百人團隊,一個扶貧車間一個實訓車間,逾百名被幫扶群眾共同參與八項非遺產品的文創研發與生產。
平坡農民畫非遺傳承人蘭群介紹龍里農民畫。
在產品發布現場,帶有廣東和貴州兩地地方非遺文化特色的創新非遺產品一一亮相,有以龍里農民畫的傳統表達形式,結合荔灣本地風情,設計而成的雨傘、環保袋;有荔灣區非遺協會利用惠水縣非遺產品香染、苗繡等工藝手法,制成的公仔虎衣服和圍裙;有象征粵黔同心的文創產品“粵貴虎”等。這跨越千里的兩地文化融合而成的創新性文創產品,既傳承了兩地非遺文化,又烙有深刻的新時代印記。
非遺文創產品雨傘和購物袋展示。
在“送訂單”方面,荔灣區一方面延續讓貴州“非遺”在廣州流行起來的消費幫扶思路,為文創產品開辟廣州本地市場,一方面將部分文創產品訂單放在惠水縣扶貧車間制作,落實東西部協作中設計、生產、銷售、推廣、傳承全方位全鏈條的幫扶與合作。
“送流量”方面,荔灣區為兩地合作的文創產品爭取更多的“被看見”,在中山紀念堂、廣州塔、廣百百貨、荔灣萬科生活館、永慶坊、荔枝灣等人流量大的商圈和旅游景點展示及銷售文創產品。
象征粵黔同心的文創產品“粵貴虎”。
加強技藝傳播提質是更具持久力的精神提升,是進一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動力和保障。在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推動下,貴州龍里與惠水農村的新需求正被點燃。人人享有接受非遺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的公共非遺服務,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荔灣區瞄準文化產業發展小切口,抓住非遺互動的契機。眼下,兩地正大力深化“非遺幫扶”建設,一個個技藝幫扶的新模式在貴州大地上生根發芽。
“接下來,荔灣區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將在原先基礎上對非遺幫扶的措施進行全面升級,通過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銷售這一‘小切口’,撬動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和改善當地技藝存留領域‘大變革’。”荔灣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采寫:南都記者 代國輝 通訊員 荔宣
攝影:南都記者 黎湛均
編輯:代國輝
永慶坊 荔灣區 廣東 荔灣 廣州
上一篇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近日,“暢享高速·味美龍宮”首屆貴高速美食節在龍宮服務區舉辦。此次美食節以高速公路服務區為獨特載體,巧妙融合貴州特色美食、非遺文化、廚藝競技以及惠民消費等多元元素,為過往司乘人員和游客帶來了一場別樣的文旅體驗。此次美食節,正是其打造“交旅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