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葉婉)京繡、北京燈彩、風車、風箏、剪紙、雕漆、葫蘆烙畫、泥塑、面塑……2023年房山區元宵節活動昨日亮相。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本次活動由中共房山區委宣傳部、房山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承辦。共分為“福滿京城 春賀神州”2023年房山區元宵節非遺文創市集和文藝展演兩個部分,通過場外和場內不同的表現形式全方位地為全區人民營造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在非遺文創市集北青報記者看到,這里以展示、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展現房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發展和創新方面的工作成果和豐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其中,房山區的京繡、北京燈彩、風車、風箏、剪紙、雕漆、葫蘆烙畫、泥塑、面塑、劉氏古法制香、古琴、道口燒雞、秦德泰油酥燒餅、尹氏粉條共14個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參展,圍繞“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理念,讓民眾近距離親近非遺、了解非遺,感受非遺的活態魅力。
同時有蒲洼東村豆腐、太平燕、合和文創、新國風布藝、藥王谷文創、三源文創6家房山文創手藝人參與其中,讓“老手藝”和“新創意”碰撞,讓傳統與現代同臺,融入我區地方特色,擦亮了“大美房山”這一金名片,得到了現場觀眾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而文藝展演也以創新的非遺項目表演為主,其中《石匠號子》和《菊花白》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觀眾通過舞臺上的創新表演了解了因地產漢白玉等多種建筑材料,且開發歷史悠久而得名的房山區大石窩,更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了石匠工人的創作過程。非遺表演《菊花白》互動多多,更是體現出了房山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菊花白”酒釀制技藝對于與酒宮廷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現場觀眾更是親自品嘗感受“菊花白”的芳香。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上一篇
非遺傳承日在互動體驗中,游客們將觸摸千年的文化脈絡,在市集的煙火氣中續寫匠心故事。在享受娛樂休閑的同時,游客們還可以在不同的院落中欣賞古琴、香文化和曹氏風箏展覽,充分體驗大觀園獨特的文化魅力。在這個五一假期,來大觀園盡情享受這場傳統與現代交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
共繪傳承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文化館,探索黃河流域文化,發掘傳統精髓的神韻魅力。晨光熹微時,“賡織”——守藝人非遺傳承實踐團來到黃河文化館,在展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有序進入的展館進行參觀。隨后,實踐團順著黃河在東營流過的痕跡先后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