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葉婉)京繡、北京燈彩、風車、風箏、剪紙、雕漆、葫蘆烙畫、泥塑、面塑……2023年房山區元宵節活動昨日亮相。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本次活動由中共房山區委宣傳部、房山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承辦。共分為“福滿京城 春賀神州”2023年房山區元宵節非遺文創市集和文藝展演兩個部分,通過場外和場內不同的表現形式全方位地為全區人民營造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在非遺文創市集北青報記者看到,這里以展示、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展現房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發展和創新方面的工作成果和豐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其中,房山區的京繡、北京燈彩、風車、風箏、剪紙、雕漆、葫蘆烙畫、泥塑、面塑、劉氏古法制香、古琴、道口燒雞、秦德泰油酥燒餅、尹氏粉條共14個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參展,圍繞“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理念,讓民眾近距離親近非遺、了解非遺,感受非遺的活態魅力。
同時有蒲洼東村豆腐、太平燕、合和文創、新國風布藝、藥王谷文創、三源文創6家房山文創手藝人參與其中,讓“老手藝”和“新創意”碰撞,讓傳統與現代同臺,融入我區地方特色,擦亮了“大美房山”這一金名片,得到了現場觀眾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而文藝展演也以創新的非遺項目表演為主,其中《石匠號子》和《菊花白》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觀眾通過舞臺上的創新表演了解了因地產漢白玉等多種建筑材料,且開發歷史悠久而得名的房山區大石窩,更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了石匠工人的創作過程。非遺表演《菊花白》互動多多,更是體現出了房山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菊花白”酒釀制技藝對于與酒宮廷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現場觀眾更是親自品嘗感受“菊花白”的芳香。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上一篇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昨天,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民俗表演團15名演職人員啟程前往古都開封,代表山東省參加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大賽及展演活動。據了解,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展演活動,將于3月31日—4月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
此時,81歲的涼州臉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發仁正揮毫潑墨,寥寥幾筆,一幅鐘馗醉酒的人物畫便躍然紙上。作為涼州臉譜非遺傳承人,張發仁見證了涼州臉譜的傳承與發展。無論是涼州臉譜、漢簡書法,還是繪畫、篆刻,我希望能為社會留下一些有用的東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