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1日電 作為老祖宗傳承下來的精髓,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凝聚著先人的心血和智慧結晶。隨著時代的變遷,非遺普遍面臨著后繼無人、偏居一方等現實窘境,非遺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6月6日-6月18日,花椒直播舉辦了主題為“傳承?匠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巡播”第一季,開啟了“直播+非遺+電商”模式的初步探索。在此次的非遺巡展中,花椒直擊了“玉雕”、“龍泉劍”、“古法制香”等十余個非遺項目及其背后傳承人,新穎的非遺直播,吸引了超過700萬網友圍觀,并為手藝人帶來百萬訂單收入,推動了非遺產業的商業化進程,對于在新形勢下傳承非遺文化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匠二代非遺直播引700萬網友追捧
眾所周知,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離不開90后、95后等年輕用戶關注。但對他們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像一個缺乏感知的抽象名詞,并與“老掉牙”、“昂貴”、“不接地氣”等詞語劃等號。如何找到年輕人、又將如何打破“誤解”,成為擺在非遺傳承保護面前的一大難題。
顏值“匠二代”馬瑞
此次花椒舉辦的非遺巡播,或許成為年輕人重識非遺的一次“破冰之旅”。與以往枯燥的說教形式不同,花椒此次將直播聚焦于“玉雕”、“龍泉劍”、“古法制香”等年輕人感興趣的非遺項目上。并以直播特有的實時、互動等特性,將手藝人的精湛技藝鮮活的呈現在網友面前。在直播中,網友既可以看到“顏值匠人”馬瑞對又臟又累玉雕工作的執著,也能看到“四川長嘴茶壺”非遺手藝傳承人碧瑤偷學技藝的不易。一場場非遺直播過后,年輕用戶對非遺有了全新認識,即非遺傳承人不一定是年邁的老人,也可以是80后帥哥、90后軟妹;非遺不全是高昂的價格,也能“物美價廉”;非遺不是“高不可攀”,也可以 “接地氣”。這種直播具象畫面所帶來的觀念轉變,將推動年輕人由路轉粉,繼而成為非遺傳承背后的重要力量。
“四川長嘴茶壺”非遺手藝傳承人碧瑤
此外,非遺直播也突破了非遺傳承中的地域限制。由于非遺大多出自某個地區,不少都是手工作坊,無論是品牌還是規模皆不成形,難以為外界所知。非遺直播恰恰打破了這種桎梏,為非遺文化提供了一個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展示舞臺,在增強非遺品牌曝光的同時網紅扎堆的直播平臺 居然成了非遺的新平臺,讓全國觀眾通過直播方式了解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帶動更多人參與進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工作當中。
龍泉劍村刀劍掌門人胡小軍
“直播+非遺+電商”牽線搭橋 助力非遺商業化
近些年,政府對非遺保護愈發重視,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非遺極大支持。但僅靠“輸血”還不夠,非遺手藝人還應結合當代最新資源、借助全新形式,積極推動非遺實現商業化,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
非遺商業化的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花椒此次“直播+非遺+電商”模式,在為非遺提供展示平臺同時,也打通了非遺產品的線上流通渠道。在“玉雕”直播中,出現土豪打包玉雕飾品的個例、在“古法制香”直播,物美價廉的香料引發網友瘋狂訂購。據統計,在“直播+非遺+電商”模式推動下,花椒直播累計為手藝人帶上百萬元的銷售訂單,讓人看到了非遺商業化的巨大潛力。
新形勢下傳承發展非遺文化,需要緊跟時代潮流,讓非遺借助各方資源插上騰飛的翅膀。通過花椒非遺巡展開啟的“直播+非遺+電商”的模式,不僅讓古老的非遺技藝以年輕的姿態呈現在公眾面前,吸引了大批年輕用戶關注。同時,也成為非遺商業化一次積極嘗試,令原本需要保護的非遺產業實現自我造血能力,推動了非遺在新時代語境下的活化與創新。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昨天,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民俗表演團15名演職人員啟程前往古都開封,代表山東省參加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大賽及展演活動。據了解,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展演活動,將于3月31日—4月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
此時,81歲的涼州臉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發仁正揮毫潑墨,寥寥幾筆,一幅鐘馗醉酒的人物畫便躍然紙上。作為涼州臉譜非遺傳承人,張發仁見證了涼州臉譜的傳承與發展。無論是涼州臉譜、漢簡書法,還是繪畫、篆刻,我希望能為社會留下一些有用的東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