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作品促進文化交流中歐班列長安號文化班列首發
汽笛長鳴,中歐班列長安號文化班列(西安—哈薩克斯坦北哈州)近日從陜西省西安國際港站首發,滿載手繪絲巾、皮影、手工剪紙、麥稈畫等非遺作品,跨越3000多公里,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作品送到哈薩克斯坦北哈州婦女兒童的手中。
此次文化班列攜帶著西安市少年兒童創作的“我的家鄉——西安”手繪畫和友好往來書信,以及西安市婦聯精心準備的非遺作品。這些作品將通過文化班列運輸至北哈州,并經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轉交給當地。
在“傳播絲路文明 共享多元文化”文化班列首發儀式上,哈薩克斯坦留學生們目睹了非遺項目唐油彩的精彩展示。手藝人在水中滴入特制顏料,用針尖細的“筆”在水上作畫,再輕輕地將盤子放入水中,接著“呼啦”一聲,猛地將盤子撈出,原本素白的盤子“印”上了精美的“水中畫”。此外,還有刺繡、盤扣、臉譜、麥稈畫、泥塑、皮影、剪紙、香包等非遺作品化身“文化大使”,讓留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中歐班列續寫了源遠流長的‘中國奇跡’,中國非遺文化傳遞了‘中國溫度’。作為一名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中國的美好讓我留戀,中國的文化讓我向往。”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專業的留學生小云表示,西安就是她的第二故鄉。
“此次活動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婦女兒童交流思想、融通感情、強化合作提供嶄新平臺,攜手開創婦女兒童更加美好的未來。”西安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薛林莉表示。
過去一年,西安國際港務區以“建設世界一流內陸港,打造‘雙循環’重要樞紐”為目標,全力加快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據了解人民日報關注陜西:中歐班列長安號文化班列首發,截至3月21日,今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已突破1000列(達到1006列),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指標穩居全國前列。
接下來,西安國際港務區將持續推動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量質“雙提升”,推進中歐班列出口集結中心和西安港智慧通關系統投入使用,開通寶雞、商洛等“+西歐”集結線路,加大境內外全程時刻表中歐班列開行頻次,全力構筑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化現代物流體系。
同時,西安國際港務區將加快康佳二期、匯芯、國網、西部超導等重點產業項目建設,新引進20家制造企業,打造千億級臨港產業集群;再引進100家以上國際物流、跨境電商、直播企業,打造“一帶一路”電商中心;引進總部企業10家以上,加快渭河南岸總部企業聚集區建設;積極舉辦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和文藝演出,推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中心建成投用。
《人民日報》(2023年04月10日 第13版)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