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尹曉宇
1月6日晚,非遺煥新紀實節目《新生萬物》在江蘇衛視開播。節目聚焦“新生”,一方面用發現者和體驗者的視角,陪伴觀眾領略非遺技藝如何在歲月傳承中歷久彌新;一方面以參與者和助力者的身份,挖掘文化精萃,打造非遺文創,為非遺“新生”賦能。
首期節目圍繞主題“故鄉就在我們的味蕾里”,走進江蘇揚州富春茶社,以深度體驗國家級非遺項目“富春茶點制作技藝”的方式,感知技藝之美、匠心之美,品味傳統之美、生活之美。
為了讓觀眾更好理解非遺文化的內核,《新生萬物》追古溯今,并重點關注人的故事、人的情感和人的精神,用“平凡之處見真章,細微之處顯光華”的生活視角,解碼文化傳承。
首期《新生萬物》從揚州作為“世界美食之都”的歷史底蘊講起,探究富春茶社的“文化基因”。伴隨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揚州因水而興,富庶的揚州鹽商塑造了揚州人的生活講究。
一壺水煮三省茶,百種點心齒留香。137年來,富春茶社將花、茶、點、菜結合,色、香、味、形俱佳,閑、靜、雅、適取勝的“富春味道”鐫刻在了一代又一代揚州人的味蕾記憶中。成就這一切的,是富春茶點的制作者們對待食物、對待食客始終如一的態度。
首期《新生萬物》,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和楊瀾以向非遺傳承人“拜師”學藝的方式,挑戰制作三丁包、翡翠燒賣、淮揚名菜燙干絲,在選料嚴格、制作精細、造型講究的技藝體驗中,感受富春茶點的制作者們精妙絕倫的手上功夫,以及對所從事職業的熱愛之情與敬畏之心。
在富春茶社,很多員工從學徒干到退休。從富春茶點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永珍、淮揚菜泰斗居長龍60多年如一日的執著堅守,到每個包子32個褶、每塊老白干橫批成30片的精細工藝……正是匠人們對美食藝術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讓“富春味道”成為了一種揚州人情感的代名詞。
《新生萬物》還特別通過外賣任務,走進揚州百姓的生活場景,聆聽他們講述“陪臺灣舅公吃包子”“那是媽媽走的時候留在冰箱里的食物”“買六籠包子去新加坡看女兒”的情感故事,品嘗食物承載著的記憶與情愫,咂摸味蕾里藏著的鄉愁。
“在這樣一個智能時代,很多事情的確是可以用機器做,但是手工做出來的那個感覺就是不一樣,這里面是有靈魂的,因為人把感情放進去了。”發起人楊瀾在節目中說。
《新生萬物》在講好非遺故事的同時,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文化敬意。節目秘密籌劃了一場“富春家宴”,為富春茶社的大師們奉上“擇一事,終一生”的榮譽證書。
如何將可貴的非遺精神發揚光大?又如何讓非遺的“新生”擁有更多的可能?《新生萬物》基于“‘遺產’更應該被看作是‘財富’”的理念,積極發揮文藝節目的橋梁作用,在邀請文化大咖實地探訪、立體解讀、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萃的基礎上,聯手新銳設計師們攜手打造非遺文創,以專業化和年輕化的雙視角,為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智庫式的服務。
首期節目為富春茶點量身定制煥新思路:單霽翔提出建立一個企業博物館,讓大家一走進陳列室,就能對這家有著137年傳承的茶社肅然起敬,也能讓一代代的員工從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和文化的自豪;設計師胡傳健、于進江以“文化”為創新主題,提出了打造糕點磨具和文創瓷器的創意,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包裝上的新生,還有傳播上的新生。
上一篇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昨天,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民俗表演團15名演職人員啟程前往古都開封,代表山東省參加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大賽及展演活動。據了解,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展演活動,將于3月31日—4月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