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人,是用雙手創造藝術的人。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曾說:“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
這雙手,或許長滿干繭,也許彎曲不直,卻締造出屬于匠人的榮耀!
紀錄片《手藝與匠心》全景視頻展示手工藝匠人和非遺內容大師的歷史傳承,記錄制作工藝的同時也呈現了非遺文化的內涵,是對匠人技藝歷史延續的一套大型視頻資料庫。
手藝與匠心
時長:第一季:15分鐘×50集
畫質:高清
類型:文化傳承紀錄片
發行機構:京商傳媒發行
紀錄片《手藝與匠心》涵蓋人物訪談、匠人介紹、匠人技藝傳承等素材,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和手藝絕活傳揚下來。該紀錄片將匠心工藝全方位地展示給世人,讓人們看到民間工藝所蘊含的燦爛文化,對提高非遺保護意識、挖掘品牌價值和品牌故事、發揚工匠精神以及實現工藝品牌戰略發展和產業化、讓優秀的民間技藝走向繁榮起到了推動作用。
該片憑借極具內涵的立意與深入的技藝挖掘,呈現了在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星河中熠熠生輝的民族傳統手工藝,并以此榮獲遼寧省出版政府獎。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在祖國文化格局中,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發展而有著特殊的地位,不僅種類繁多,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創造了燦爛的藝術文化和手工藝門類,留下了豐富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來源于自然饋贈的根雕藝術到跟隨蒙古族牧民在草原上馳騁的馬頭琴;從“宮廷瑣事”中的瑪瑙雕刻再到用蘆葦作畫的葦雕藝術,中華歷史文化具有的深厚底蘊,于匠人的指尖維系和傳遞,手藝與匠心在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傳統手藝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載體,
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
傳統手藝的傳承和發展對于一個民族來說至關重要。它不僅能夠帶來經濟效益,更能增強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提高一個民族的文化形象。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不只是要保護物質形式,而是保護它的技藝和文化精神。手工技藝的傳承是最有效的維系中華傳統民間藝術的方式。
紀錄片《手藝與匠心》通過影像記錄的方式對中華傳統手工技藝進行記錄并形成傳統手工藝藝術數據庫加以留存,對技藝的傳承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傳統的手工藝術無論是經歷怎樣的歲月,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每個中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將民族文化瑰寶發揚光大。
紀錄片《手藝與匠心》在深刻了解各地區文化分布格局的基礎上,發現、挖掘地區極具地域特色的項目、極具發展潛質的項目、極具文化價值的項目。通過呈現藝術和技藝的極致,展現政府在民間技藝產業化發展中起到的巨大牽動和推動作用,促使更多力量加入進來,加速市場化、產業化進程,讓民間技藝可延續,并形成巨大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益,成為地方文化符號,保留、存續民間、民族文化印記和文化元素,豐富旅游資源,從而拉動地方經濟,讓更多人能在這個文化產業中受益,也為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載體。
手藝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無聲的記憶。
隨著文化的發展,手藝也在不斷進步。匠心獨具的手藝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是技藝也是文化傳承。
紀錄片《手藝與匠心》共計50集,每集15分鐘,由京商傳媒發行。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