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統非遺跨界新生、博物館IP文創亮相文博會 嶺南非遺“大秀”國潮范
郭奕輝正在創作潮州木雕作品。李嘉耀 攝
湛江吳川泥塑與天津泥人張南北泥塑藝人同場獻藝,四川三星堆博物館“考古盲盒”、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玩偶紛紛亮相……非遺傳人現場“秀”絕技,博物館網紅IP文創產品競相登臺,中華傳統文化IP與當代創意融合“變身”新國潮,在第十八屆文博會展廳里,處處能夠感受傳統文化“雙創”激蕩出的新火花。
跨界合作“激活”嶺南非遺DNA
本屆文博會特別設置了非遺·工藝美術·藝術設計館,展覽面積達2萬平方米,天南地北的非遺傳承人帶來了拿手絕活。走進潮州館,廣濟橋、牌坊街、鎮海樓等地標性建筑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展陳布局里。一步一景,潮州金漆木雕、楓溪手拉朱泥壺、潮繡、潮州工夫茶等非遺項目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
木屑紛飛間,葡萄葉在刻刀下一點點舒展。在潮州館,1998年出生的郭奕輝架勢一點也不輸潮州木雕老師傅,木槌大開大合,落點卻精準細膩。
師從其父潮州木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郭少俊,郭奕輝已學習木雕創作8年了。這位新一代傳承人對潮州木雕非遺技藝的傳承,頗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要先抓住年輕人的眼球,才能吸引他們愛上這門古老的非遺技藝。”郭奕輝嘗試將哪吒等動漫IP形象作為雕刻素材,又通過抖音、小紅書等平臺記錄和展示非遺技藝,希望通過年輕化的表達讓非遺傳承更具活力。
拇指飛速揉捏,幾塊紅色黏土在非遺傳人潘康明的手中不斷變化……湛江展區,吳川泥塑非遺傳承人潘康明現場為游客捏頭像,引來圍觀。為新年設計的白兔吃楊梅的泥塑作品詼諧生動,還以諧音梗寓意吐氣揚眉,它是潘康明與佛山石灣陶藝聯手設計的新作。吳川泥塑吸納石灣陶藝的上釉工藝,為古樸的吳川泥塑“增色添彩”,受到游客喜愛。
廣東云浮石藝非遺傳承人梁建坤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紙飛機,石片薄如紙張,靈感來自《人民日報》刊登國家版本館開館的報道,用巧奪天工的技藝留下珍貴文化紀錄。
一曲黎錦主題歌舞《織月亮》,極具海南特色的黎族服飾亮相T臺走秀,展現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風采。海南展區,古老的黎錦技藝以時尚面孔亮相,吸引不少人選購。來自海南東方市大田美孚黎族織錦技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符其榮是一位回鄉創業的大學生,近年來他帶領當地黎族繡娘創新傳統技藝,致富奔康。“黎錦特色的女士挎包、小飾品,讓這門有3000年歷史的民族技藝變時尚、變年輕,”符其榮說,黎錦亮相文博會,吸引了一些歐美展商的興趣,“希望能收獲更多跨界合作,走向世界時尚舞臺。”
網紅IP“講好”傳統文化故事
冬奧吉祥物“冰墩墩”、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在嶺南文化“雙創”展廳中,特色文創產品展現嶺南文化IP持續增大的影響力。除此之外,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考古盲盒”的“第二彈”新品,甘肅省博物館網紅玩偶“馬踏飛燕”等網紅文創品,在文博會現場受到追捧。
只需戴上VR眼鏡,瞬間“穿越”到敦煌,全景觀賞莫高窟10個洞窟的精美壁畫,敦煌研究院的數字創意互動裝置吸引不少市民打卡。敦煌研究院的文創新品“花鈿妝容”賀卡,以植物油墨制作的妝片,讓年輕人“變臉”為敦煌壁畫的女子妝容。
帶著各地文化印記的文創品,在文博會上走俏。上海展區,石庫門、興業路等地標符號的紅色文具、多功能積木筆筒……中共一大紀念館設計的多款紅色文創產品,受到年輕人喜愛;3D折紙藝術和VR動畫結合的創意童書,吸引市民沉浸式閱讀紅色文化讀本。而上海美影廠設計的黑貓警長擺件、哪吒鬧海紙雕燈等文創產品,讓人們的童年記憶“鮮活”起來。
佛山館的展廳設計成了嶺南民宅的樣式,最突出的“屋脊”上裝點著一件神氣的醒獅燈飾。糅合了醒獅文化的創意周邊,是佛山“潮創新地”展區最大的特色,醒獅郵票、醒獅“盲盒”、醒獅利是封、醒獅手機殼……花樣層出不窮。
佛山潮創品牌HEA更是將“小獅子”打造成了文創IP。一組與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聯合監制的文創作品,將“小獅子”IP巧妙地融入石灣陶塑技藝中。跨界融合,讓歷經千百年沉淀的古老陶藝作品傳達出潮流、年輕的態度。而與中國郵政的跨界聯合,則將“小獅子”IP融進春節傳統文化,變身充滿年味兒的國潮伴手禮,貼切應景。
利用傳統文化元素打造全新IP,是文創“出圈”的一大妙招。南海博物館旗下文創品牌“南海有禮”推出的一組茶具,將館藏重點文物“鎮水鐵牛”轉化成了憨態可掬的IP形象,還妙用了廣東俗語“牛唔飲水,唔撳得牛頭低”,萌翻了一眾博物館愛好者。廣府文化也隨著文創產品的火爆被更多外地朋友熟知。
南方日報記者 王涵琦 李培
編輯:束孟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
泉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著游客,更以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流連忘返。位于泉州僑鄉體育中心內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就是一座集展示、傳承、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殿堂。除了豐富的展品展示,非遺館還設有非遺
7月17日,學校“牛鼓喧天,遺然‘志’得”暑期社會實踐團相繼走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下簡稱非遺館)參觀學習,切身感受非遺魅力,助推非遺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陳列館是陜西首個全面、系統展示
2023年8月31日下午,湖北有漆非遺傳承公益項目35名志愿者在學院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荊州博物館,同學們邊走邊看邊拍,感受荊楚文化發展變遷,交流各自所思所想。
近日,「中博熱搜榜」2025年第一季度熱門工美非遺類博物館榜單公布,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榮登第11名!「中博熱搜榜」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指導,博物館頭條統計發布。此次榜單還首次引入“ChatGPT指數”“DeepSeek指數”等AI大數據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