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政協委員、龍巖市政協副主席陳曉東。受訪人供圖
人民網福州1月10日電 (林盈、實習生劉娜)福建省非遺資源總量大、門類數量多、分布廣泛,在傳承和保護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瀕臨失傳的非遺逐漸增多。如何保護非遺,傳承非遺,傳播非遺?在福建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福建省政協委員、龍巖市政協副主席陳曉東提交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建議》的提案。
陳曉東在提案中指出,近年來,隨著《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政策法規出臺,福建開展一系列宣傳與交流活動,但在一些方面仍需提升。他舉例說,以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情況為參考,發現全市非遺普查共收集各類非遺線索115852條,普查各類非遺項目36295項,已處于瀕臨失傳的主要項目有近200項,占非遺項目總數的5.51‰,占比不低。他認為,市場沖擊、青黃不接、創新不足都是該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導致非遺流失嚴重、傳承出現斷層、開發利用缺乏。
對此,陳曉東建議,一是建檔立庫,實現非遺保護數字化。其中需要全面梳理非遺項目,進一步摸清全省非遺項目,做到精、準、細,心中有數。還要搭建非遺保護數字化平臺,實現非遺數據資料共享共通,非遺保護多級聯動。更要強化非遺保護隊伍建設,建立健全非遺保護機構,完善相關人員日常管理激勵機制,提升其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推動非遺保護見真見效。
二是多措并舉,實現非遺傳承具體化。其中包括要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培訓和引導。也要成立志愿者隊伍開展相關活動,進一步形成政府主導、民眾主體、社會參與的良性互動局面,同時融入義務教育,激發青少年的興趣愛好,樹立學習非遺文化的自豪感。
三是“傳”“創”融合,實現非遺傳播現代化。做到推進生產性保護,鼓勵非遺傳承人在保護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與現代文化創意相結合。做到推進多產業融合發展,建議文旅部門大膽嘗試保護性開發,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做到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通過倡導高校設立非遺文化選修課等方式實現非遺文化產學研融合發展。
舉報/反饋
下一篇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2025年7月15日,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最后期限,韓國交出的30頁答辯材料根本堵不住剽竊的窟窿。導火索是中國甩出的137項鐵證,把韓國五項非遺項目的老底扒了個干凈。這事再次證明,文化主權不能靠偷,扎扎實實搞傳承才是正道。老祖宗的東西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昨天,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民俗表演團15名演職人員啟程前往古都開封,代表山東省參加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大賽及展演活動。據了解,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展演活動,將于3月31日—4月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