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記者從廣州市文廣旅局獲悉,廣州100家致力于廣州非遺社會傳承和傳播的單位,被評選認定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2021-2023年),逐漸加強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載體建設,拓寬社會各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彰顯新時代廣州非遺的新活力。
白云區竹料第二小學的洪拳活動。
非遺傳承基地為三年認定一次,每批認定的基地有效期是3年。數量多、范圍廣、成效佳,是本批次傳承基地呈現的顯著特點。
首先,本次認定的傳承基地數量多達100家,比上一批47家,呈倍增之勢,顯示出越來越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廣州非遺保護中的良好局面。
梁雪珍老師與市橋中心小學學生一起進行廣繡展演。
余蔭山房開展灰塑實習課,崔鏡興老師進行現場授課。
其次,類型多樣,包括學校、博物館、旅游單位、行業協會、文化公司等各類單位;覆蓋非遺面廣泛,涉及粵劇、嶺南古琴藝術、廣繡、廣彩、詠春拳、洪拳、廣東音樂、粵語講古等50余項非遺代表性項目,涵蓋了非遺名錄全部十大門類。
獲評的傳承基地展現了廣州非遺在全社會傳承傳播的可喜成效。其中,學校占比突出。本批次共有學校68所,涵蓋了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教育、大學等多個教育層次,“非遺進校園”成果斐然。
2020年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中國青年網主辦的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中,廣州市“廣府非遺進校園”實踐案例入選全國十大優秀實踐案例。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開展的“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評選中,共評選出10個精品案例和10個優秀案例,其中廣州精品案例占2個、優秀案例占7個,獲獎占總數的45%。另一方面,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態勢蓬勃。有余蔭山房、印象文化、粵劇藝術博物館、錦綸會館等文旅單位開展非遺傳播工作。
同時,一批自發傳承非遺的民間社團、民間協會、村委會等基層單位,培植了“非遺在社區”的深厚土壤。
海珠區鶴鳴五巷小學《非遺美食——我愛小鳳餅》系列活動,學生展示小鳳餅。
傳承基地是非遺社會傳承和傳播的重要平臺,是貫徹“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工作方針的具體舉措。傳承基地的發展,將推動非遺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南方+記者】鄭慧梓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
【作者】 鄭慧梓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