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正面臨著極大的困難,主要因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與其保護和傳承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成正比。為深入了解并宣傳中國非遺文化,2023年12月28日,“青春正風華,文化永傳承”實踐隊隊員來到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的大觀園進行實地實踐。
據悉,“濟南大觀園非遺傳承基地”于2023年3月4日正式入駐有著91年歷史的濟南大觀園,基地目前入駐的非遺項目有濟南微雕、橋氏木作技藝、喜面鼻煙、銀銅器皿制作技藝、內畫鼻煙壺、面塑、點茶、古琴修復制作、濟南老玩具、葫蘆烙畫、鳴蟲點藥、嘉禮、唐錦彩、核雕等十四個省級市級非遺傳承項目。該基地在保護非遺的同時做好文化技藝傳承,充分發揮老商圈的地域優勢,吸引全市、全省的非遺傳統文化愛好者前來觀光旅游、切磋技藝,通過文化與技藝不斷向省內外進行文化輸出。
隨后,隊員又來到了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站內有大批非遺傳承人入駐,并以工作室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和非遺作品的展示。“非遺傳承就要‘見人見物見生活’”是工作站的理念,因為在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顧問張冰看來,非遺是一個文化現象的整體,它不僅體現在非遺商品上,更展現在可見、可參與的生活中。據了解,從今年2月初開始,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就通過“非遺live場景直播室”用傳承人在線直播的方式開展工作。皮影戲、掐絲琺瑯、泰山剪紙、中國結藝等多門類非遺傳承人與觀眾線上交流。通過直播,觀眾可以從細節感受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手藝人的匠心和專注也在鏡頭下盡覽無余。區別于以往對各門類作品的了解,直播的方式既讓觀眾了解了傳承人的傳承過程,也全程觀看了相關創作保護非遺文化,傳承傳統精華,可全方位地揣摩一門非遺項目。這個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已在非遺保護的過程中擦出絢爛的火花。
為保護人類珍貴的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呼吁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關單位為研究和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相關的工作,重點深入到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地區。保護非遺文化,不僅需要官方組織機構的大力支持,年輕血脈與青春活力的融入也尤為重要。身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保護非遺文化、傳承傳統精華重任在肩!
撰稿|張雪
“青春正風華,文化永傳承”實踐隊
指導老師|楊丹丹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