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成博
伴隨著鏗鏘的鑼鼓,一條彩龍時而騰飛云霄、時而龍游四海,栩栩如生勝似真龍,現場頻頻熱烈叫好。這是國家級非遺黃龍溪火龍燈舞的表演現場。
1月16日下午,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成華區人民政府主辦,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華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承辦的“天府非遺——龍騰獅躍迎春會”在成華區杉板橋社區揭幕,開啟為期兩天的非遺“大餐”。
現場市民享用非遺大餐
本次活動以“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為主題,以線上、線下聯動兩種形式舉辦,包括啟動儀式、龍燈競技、龍燈巡游、非遺活態展示展銷等七大活動版塊。
舞龍
活動重頭戲是龍燈競技和巡游活動。這是成都組織的最大規模傳統龍燈競技比賽和巡游展演,來自成都11個區(市)縣500多人的17支龍舞隊、燈舞隊參與其中,四川客家龍舞、黃龍溪火龍燈舞、四川車燈、永盛牛燈、磁峰龍舞等隊伍輪番上陣,共同角逐兩大類8個獎項,給市民提供一個集中欣賞優秀龍舞、燈舞表演的舞臺,充分體現出“人民是文化的繼承者、創造者和享受者”。
表演現場
寫春聯
在非遺活態展示展銷板塊,聚集了年畫、糖畫、吹糖人、剪紙、繩編等項目,供廣大市民現場體驗,成都手作還現場組織了20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非遺展示展銷項目,供市民品鑒;非遺名家名段展演活動,給市民朋友帶去連續兩天的兒童木偶專場、四川曲藝專場和民族音樂專場的滾動演出;民俗鬧春系列活動則在現場為群眾送春聯、送“福”字,組織開展猜燈謎游戲。這一系列活動為廣大市民提前營造出濃厚的新春喜慶氛圍,帶來一個豐富、祥和、歡樂的“成都非遺味”幸福年。
從1月18日起,天府直播平臺將以“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為主題,將精彩的活動內容以網絡轉播的形式呈現給更多的觀眾,整個線上展播活動將一直持續到大年十五。
牛燈舞
據悉,本次活動作為成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的內容之一,旨在讓傳統節日煥發新生活力,為廣大群眾送去一份來自非遺的新春祝福,進而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據記者了解,成都于去年已啟動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有助于喚醒民眾內心的儀式感、認同感、使命感,從而增強城市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影響力,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照片由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