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首個“非遺”APP上線
南方日報訊
(記者/周豫 陳清浩 實習生/錢虹 通訊員/刁定宏 何鵬程 葉錦生)13日,第十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廣東主會場系列活動在云浮市郁南縣蘭寨村拉開帷幕。
據悉,今年“中國文化遺產日”的活動主題為“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廣東主會場活動則以“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鄉愁·古村·根脈”為主題,包括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6大類45個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190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現場展演、展示,潮州木雕、郁南捏面、陽江風箏等傳統技藝吸引了大量游客圍觀。活動通過民眾與傳承人的交流互動,真實體現非遺活態傳承的現實意義。
活動現場還舉辦磨刀山考古成果首展及講座,開設了文物免費鑒定區,由省級專家免費為民眾宣傳文物識別及鑒定知識。
這是近10年來,“中國文化遺產日”廣東主會場首次設在基層鄉村,對于積極營造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環境氛圍、把文化遺產日活動同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相結合具有推動作用。
在活動啟動儀式上,省文化廳對26名第二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予以表彰;全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APP項目《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子地圖》(手機版)也正式上線。安卓手機用戶可掃描二維碼下載安裝,輕松了解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的相關信息。此外,省文化廳與云浮市簽訂文化建設合作協議,涉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藝創作和特色品牌活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文博事業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交流合作、文化改革創新、文化人才隊伍等方面的具體工作措施。
今年4月下旬到7月下旬,廣東省各地緊緊圍繞國家確定的“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主題及“像愛惜自己生命一樣保護文化遺產”“為文化遺產點贊,為美麗中國添彩”“文化遺產千秋傳承,保護弘揚萬代受益”“珍惜定格的歷史,愛護不朽的文明”“心與夢的石刻,你和我的大足”5個活動宣傳口號,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宣傳、展演、展示和展銷活動,全省僅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活動安排就超過200場次。其中不僅有省直院團舉辦的粵劇進校園系列活動、粵劇編劇研討會和粵劇南派藝術研討會等,還有深圳市的京劇巡演和進校園活動、佛山市的“2015珠三角休閑歡樂節”之“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河源客家山歌擂臺邀請賽、肇慶“龍母生辰誕”廟會活動、潮州2015年楓溪區特色陶瓷文化技藝大賽、順德2015年歡樂龍舟文化節之“歡樂民俗文化街”等,這些地方活動也吸引了大量群眾參觀、參與,真正做到了“文化遺產,全民共享”。
(責任編輯:HN66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非遺傳承日在互動體驗中,游客們將觸摸千年的文化脈絡,在市集的煙火氣中續寫匠心故事。在享受娛樂休閑的同時,游客們還可以在不同的院落中欣賞古琴、香文化和曹氏風箏展覽,充分體驗大觀園獨特的文化魅力。在這個五一假期,來大觀園盡情享受這場傳統與現代交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面塑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著中國傳統年畫的精髓。手造華章,濟寧非遺等你來探秘科技不是文化的顛覆者,而是傳承的擺渡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終將讓非遺從口傳心授的技藝變成可感知、可交互
螺鈿工藝是一種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應用于漆器之上。1、題目:猜一猜:傳統非遺“螺鈿工藝”廣泛應用于哪種器物之上?螺鈿工藝是一種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應用于漆器之上。以上就是猜一猜:傳統非遺“螺鈿工藝”廣泛應用于哪種器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