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十二):關于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方法和要求的規定
第十二條 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 應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認定、記錄、建檔,建立健全調查信息共享機制。
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收集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部分的代表性實物,整理調查工作中取得的資料,并妥善保存,防止損毀、流失。其他有關部門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制件,應當匯交給同級文化主管部門。
本條是關于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方法和要求的規定。
本條第一款規定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手段、方式、方法。認定、記錄、建檔,適用于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檔案是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措施,是指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檔案。為了使調查的記錄能夠完整、系統地保存,應當建立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面貌的檔案。這既是調查工作的延續,也是其他保護工作的基礎。
在調查過程中,應對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記錄、拍照、錄音、 錄像、復制等手段將聲音、形象等固定下來,建立分布、流傳情況的檔案,對相關的重要資料和實物予以征集、購買,對已經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實物和資料予以保存。
本條第二款規定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要求。其中,“實物”具體包括與“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和曲藝”相關的工具、用具、服裝行頭、樂器、曲譜等,與“傳統技藝”相關的工具、產品等,與“傳統體育、游藝和雜技”相關的工具、用具、道具等等。“代表性實物”是指這些實物中代表了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水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研究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的那些實物,例如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利用該項技藝所制作的代表性作品,某項傳統戲劇所流傳下來的代表性曲譜、服裝道具等等。
調查工作中形成的資料是指在調查中形成的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資料,如在現場所做的文字記錄,拍攝的圖片、照片,所做的錄音記錄和錄像記錄、根據調查整理所做的調查日志、調查報告等。這些資料并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但它們是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和內涵的客觀證據。
本法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其他有關部門調查結束后,應當將調查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制件,匯交給同級文化主管部門,以便于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共享,有利于發現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利于文化主管部門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防止重復調查,搶救瀕臨消失的非遺項目。
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重全面調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
堅持全面調查和采錄,以免遺漏。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有狀況去調查、記錄,有什么就調查什么,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都要進行調查,而不能在調查之初就設定框框,主觀地舍棄某些類別或某些內容。要兼顧城市和鄉村,采訪調查對象要兼顧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對那些資源豐富的地區、掌握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和擁有高超技藝的人,要重點調查,深度了解。
二、注重真實記錄
在調查過程中,調查人員應采取客觀的唯物史觀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發展以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特征,客觀地采錄和編寫,不加修飾、不加歪曲地真實記錄歷史文化的真實形態和文化傳承的脈絡,不能根據自己的想象或憑借自己的知識和愛好進行篡改、刪減。
三、注重總結歸納
調查中不僅要認真仔細地觀察、記錄,還要善于從不同的表現形式中尋找共性,從繁多的調查記錄中發現一個地區范圍內哪些形式是最有代表性的形式,哪些具體作品或技藝是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的集中體現。
四、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和調查對象的權益
調查工作需要深入各個地區,面對不同的調查對象。調查人員要提前了解當地的禮儀、言談或行為的禁忌,調查工作中應當遵循,以便更好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使調查工作順利開展。另外,還應當尊重調查對象的權益,考慮他們的年齡、體力、時間、情緒等因素,尊重他們的講述、表演和展示,以平等友好的方式與調查對象進行交流。
整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釋義及實用指南》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 編著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一):關于本法立法目的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二):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范圍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和措施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四):關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要求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五):關于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遵循的原則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六):關于人民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保存責任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七):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管理機制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八):關于人民政府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責任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九):關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十):本條是關于表彰、獎勵的規定
非遺法制宣傳 |《非遺法》解讀(十一):關于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規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
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通常體現傳承、獨特性等。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的設計理念及常見元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有哪些?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
泉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著游客,更以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流連忘返。位于泉州僑鄉體育中心內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就是一座集展示、傳承、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殿堂。除了豐富的展品展示,非遺館還設有非遺
7月17日,學校“牛鼓喧天,遺然‘志’得”暑期社會實踐團相繼走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下簡稱非遺館)參觀學習,切身感受非遺魅力,助推非遺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陳列館是陜西首個全面、系統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