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師生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的創作水平,近日,安順市鎮寧自治縣第六小學少年宮“蠟染”興趣小組、“民族蠟染和刺繡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一行到鎮寧石頭寨“六月六布依蠟染坊”開展蠟染研學活動。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實際上應該叫“蠟防染色”,它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天然纖維織物上,然后放入適宜在低溫條件下染色的靛藍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因蠟保護而產生的美麗的白花。
在本次活動中,師生們走出校園,與布依族蠟染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伍德華等藝術家們零距離學習,親身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的魅力。藝術家們耐心為師生們從蠟染的歷史、現今的發展狀況和蠟染的制作方法等多層次耐心講解,更是親自示范、手把手對師生進行教學,師生現場創作出一幅幅優秀的作品。
觀摩學習
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參與研學的師生親身經歷非物質文化“蠟染”的洗禮,對“蠟染”藝術價值的認識、工藝手法的運用有了更深層次的提高。鎮寧自治縣第六小學曾龍校長表示:“我們通過研學體驗到精湛的非物質文化蠟染的制作過程、領略非物質文化蠟染的藝術之美,助力我校美育工作更上一個新的臺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以此次研學的成果應用到學校的美育工作中,本著“弘揚非遺文化、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精神,以銅刀作筆,以蜂蠟為墨,筆下妙筆生花,染盡千年旖旎風華。”
成品展示
(來源:鎮寧自治縣精神文明辦)
【來源:安順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
共繪傳承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文化館,探索黃河流域文化,發掘傳統精髓的神韻魅力。晨光熹微時,“賡織”——守藝人非遺傳承實踐團來到黃河文化館,在展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有序進入的展館進行參觀。隨后,實踐團順著黃河在東營流過的痕跡先后參
以民俗活動為韻、文旅融合為調、多元產品為拍,端午假期河北文旅奏響了“傳統與潮流共振”的活力樂章。端午假期,全省各地舉辦民俗表演、非遺市集等文化活動1000余場,吸引八方游客前來深度體驗。親子游熱度攀升,文旅融合“點亮”童年。文旅產品供給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