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獨特的韻味,讓杭州西湖成為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爭相游歷和定居的寶地。讓世人驚艷的不僅僅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的美景,更多的是散落在西湖周邊的歷史足跡。
在落葉繽紛的深秋季,和孩子們一起走進西湖邊的浙江民俗文化研究院,翻開歷史,邂逅官印籠,解密包含最多中國元素的非遺。
在落葉繽紛中,沿著西湖,我們來到浙江民俗文化研究院。一進門,裊裊檀香撲鼻而來,一路嬉笑打鬧,嘰嘰喳喳的孩子們立刻安靜下來。屋內從布局門框、字畫擺設到桌椅茶幾,古樸典雅中若有似無地流溢出濃厚的歷史氣息。
入口處的“中國籠,籠天下”的牌子,透著一攬天下籠的豪邁之氣。接待我們的是知性優雅的王老師,她穿著中國紅的小西服,一頭烏黑直發,干凈利落中透著些許溫婉,在她的娓娓道來中,我們一起翻開歷史,邂逅官印籠。
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時,地方官員和富商送的禮物中,獨有一件用明黃色綢緞包裹著的看似官印的物件,在一片紅色中特別扎眼。乾隆一眼就看到了,直接走到獻禮的官員跟前,“這方官印有何用意,以尺寸來看不該為你所用?”
該官員立即跪地,雙手托起該物件:“請皇上明察”。
當隨行太監打開綢緞時,乾隆帝連連稱贊“妙啊!妙啊!”
原來該官員知道皇帝特別關注農業和手工業,再根據皇帝的喜好讓當地的工匠做了一只尺寸為19公分的鳥籠,象征“皇權永久,江山萬代”!
該官員看皇帝高興,緊接著講解道:“鳥籠又稱鳥巢,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鳥巢屬木,并且和八卦上富有生機的巽卦相對應,象征著生命與生氣。‘鳥巢’寓意‘筑巢引鳳’‘百鳥歸巢’,寓意天下百姓歸順皇上,天下太平。”
“鳥籠中的水缸含聚水之地之意,食缸、水缸寓意著生命在聚水的地方得以生存、繁衍、繁榮,構建了一個好風水。皇上帶領下的國家必將興旺繁榮。”
“鳥籠是方形,食缸是圓形,這是‘天圓地方’之象。一左一右,一方一圓,一高一低、一陰一陽,符合“山環水抱、藏風聚氣,天地合一、陰陽平衡、上天垂象和趨吉避兇”的大風水。讓鳥籠帶給皇上好運、好福氣、事事順心!”
這一番解說,說到了乾隆帝的心坎上,于是金口一開,“此籠就稱為官印籠吧!”
官印籠,看似方形,實則并非正方,而是頂部略小,底座略大,好似一方官印,故又稱“官印籠”。官印籠含9種工藝文化,包括竹編、竹雕、瓷器、書畫、榫卯、銅雕、錯金、金銀絲鑲嵌、易經風水等。制作全過程都是拼接組裝,如同中式古家具的榫卯和中式古建筑的斗拱結構。一只官印籠往往歷經3-5年才能制作完工。
官印籠的籠門還有9種吉祥紋樣,如饕餮、海鷗、橋梁、祥云、蝙蝠、香草、如意、海浪、壽字等,各自象征著不同的寓意。如蝙蝠門,寓意著福祿雙全;海浪門,寓意著財源滾滾等。
在浙江民俗文化研究院里,還有一個小小博物館,珍藏著大量材質、工藝、籠門不一的官印籠,王老師的一一講解,為大小朋友們揭開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角。如官印籠寓意著正官、正印、攏財之意,三者互相依附、互相制約又循環無窮、生生不息。在古代,送官印籠很有講究,不同的對象,要選不同的材質和籠門。
對于我們的到來,王老師非常高興,一個半小時的講解一晃就過去了,大小朋友們聽得意猶未盡。我們所有人在踏進浙江民俗文化研究院后,才了解到中國竟然還有鳥籠文化一說,才知道小小鳥籠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中國有七項工藝驚艷世界,官印籠制作技藝就占據了三種,瓷器、金銀絲鑲嵌和錯金術。怪不得王老師可以豪邁地說:“中國籠龍行天下!官印籠目前已被列為浙江省非遺保護項目,它里面凝聚的九種傳統技藝囊括了世界級非遺、國家級非遺和省級非遺,可以說是我們文化的傳道者。官印籠還蘊藏著一個秘密,不知是冥冥之中注定還是巧合,它隱藏著中國區號“86”的數字,所以官印籠將以中國籠龍(非遺傳承人)行天下,展現它的獨特魅力。”
對于官印籠的守望和傳承,王老師即將推出“小手藝大傳承”活動,讓小朋友在動手體驗中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技藝的了解,真正將非遺技藝推向學校。即將面世的“籠中生妙有”文創作品,全榫卯結構的小籠子將會掀起“非遺”火種的傳播和耕種熱潮,希望官印籠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能代代延續并傳承下去。當然,王老師還有個夢想,就是在一個“官印籠”造型的地標建筑里,打造一個集非遺文化、作品、體驗為一體的藝術館。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