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北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綿飛學子一直在行動。繼羌繡非遺傳承學習培訓之后,近日,“古羌羊皮鼓舞”這一悠久神秘的非遺傳承走進綿飛校園。
5月16日,綿陽飛行職業學院、綿陽泛美飛行職業技術學校舉行“非遺進校園活動之羊皮鼓舞傳承培訓班”開班儀式。北川羌族自治縣文廣旅局、文化館、民族藝術團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出席了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上,綿陽飛行職業學院副院長李選華介紹“非遺進校園”活動背景和意義。他希望同學們通過對非遺文化的學習, 感受歷史是實實在在的, 認識非遺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 同時感受禹羌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內涵,提高文化素養,愛護“非遺文化”。
綿陽泛美飛行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單招霞介紹羊皮鼓舞知識并宣布正式開班。
羌族,源于古羌,以牧羊著稱于世。現在四川省的西北部及周邊區域就屬于古西羌的地理區域。由于羌寨一般建在高山,故而羌族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勤勞勇敢的古羌人,不僅以其獨特精湛的建筑技藝聞名于民族之林,而且以其精美的挑花刺繡與能歌善舞著稱。在眾多的舞蹈中,“羊皮鼓舞”的歷史最為悠久。“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釋比”做法事時跳的一種宗教舞蹈,又稱“跳經”,羌人稱“莫爾達沙”,后演變為民間舞蹈。它生動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狀況、宗教信仰和內心世界。“釋比”也稱“許”或尊稱“阿爸許”,是一種不脫離農業生產的宗教師,他既是原始宗教活動的主持人,也是羌族文化藝術的傳播者。
“羊皮鼓舞”舞姿靈巧,敏捷、粗獷,多為反時針方向圍圈而跳。釋比領舞,頭戴插著野雞翎羽和彩色紙條的金絲猴皮帽,手持銅響盤、神棍、彩旗等。舞蹈者在雙膝不斷地顫抖中,手持羊皮鼓,連續表演“持鼓繞頭”、“屈腿左右旋轉”、“旋擺髖部”等“商羊步”(俗稱“禹步舞”或“跛子舞”)。釋比口誦“上壇經”、“中壇經”、“下壇經”。比較著名的有反映人類起源的“木比塔造天地”、歌頌英雄的“遲機格布”、也有反映民族遷徙的敘事長詩“羌戈大戰“。其余舞者跟隨其后,用皮鼓和響鈴伴奏。整個舞蹈鼓聲和鈴聲相交,動作敏捷、矯健、激烈,節奏明快,烘托出一種嚴肅緊張而又熱烈的氣氛。如果說羌族歌舞是一杯醇香的美酒,那么,咚咚咚的“羊皮鼓舞”便是一部經典的史詩!
羊皮鼓舞開班授課。在同學們的課余時間,傳授者格西斯甲、羅文白為同學們傳授古羌羊皮鼓舞的鼓點敲擊、基本動作和隊形排練 。
趙宇騁同學這樣吐露自己的學習心得:五天的扎實學習,初步體會到這種古羌舞蹈的獨特魅力。自己也上網搜集了許多相關歷史文獻。古老深厚的民族文化,打開這扇門,才發覺魅力無窮。
作為大禹故里、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擁有143項非遺項目,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達到200多名。學校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落戶于北川航空科技城的綿陽飛行職業學院和綿陽泛美飛行職業技術學校,是北川羌族自治縣唯一的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也是地方人才培養、文化傳承重要基地,對區域文化的建設有著重要推動力量。
禹羌文化中非遺文化傳承是區域文化打造的重點,地方高校作為人力、物力、智力和學術的綜合體,在科研平臺和學術氛圍等方面有著十足的優勢。將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寶貴資源納入地方高職院校學科體系建設,既能構建特色鮮明的學科教育體系、打造獨具特色的院校名片,又為地方經濟文化提供良好的社會功能效應。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以下方面:1、 口頭傳承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國務院非遺保護體系: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
非遺文化進綿飛
為師生帶來人文精神和審美體驗的雙重享受
師生在傳承中
感知傳統之美、感悟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