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紅河文旅,了解更多文旅資訊。
編者按: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和旅游市場的推動引導下,文旅融合激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新興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利用也為旅游業注入了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文化遺產旅游已然成為新的旅游熱點。同時,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利用的平衡越來越受到關注,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建立遺產保護標準和完善遺產保護管理,成為未來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標。
截至目前,紅河州共有各級非遺保護項目1144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項、省級65項、州級184項、縣級881項。為提高人民群眾對非遺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了解非遺豐富內涵,文旅頭條推出"紅河非遺"專題,弘揚“見人見物見生活”保護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展示紅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深層次的良好業態。
(滑動查看編者按)
紅河非遺系列稿件(八)
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樂作舞》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樂作舞》是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哈尼族、彝族古老的民族民間傳統舞蹈。
《樂作舞》主要流傳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紅河縣為代表的哈尼族、彝族村寨。跳“樂作”,彝族民間稱“載比”,哈尼族民間稱“哈塞塞”,又名“龍縱撮”。
《樂作舞》發源、發展、傳承的歷史已有1000余年,由十套舞步和兩套音樂旋律組成,分別為:勒國赫(玩耍調)、果呆赫(踩蕎調)、載則莫(攆調)、欠國等(斗腳)、參步弦(三步弦)、門送赫(找對象)、彥哼載(經線)、載擦莫(擦背)、龍徹果(游調)、阿谷埂赫(摸螺螄)、載否莫(翻身)、舍赫。跳《樂作舞》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的限制,舞前以“勒國赫”悠揚動聽的音樂和人聲為引子,相約人們來共舞,在“舍赫”和諧優美的音樂聲中結束。
王里亮等一批哈尼族、彝族《樂作舞》傳承人曾多次到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家進行民族文化學術交流,并得到了相關專家的一致好評。跳《樂作舞》有樂器伴奏或無樂器伴奏兩種表演形式,作為哈尼族、彝族人民娛樂、喜慶、喪葬祭祀等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樂作舞》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傳承性。
逢年過節、喜慶豐收、休閑娛樂、青年男女擇偶配婿都跳《樂作舞》。特別是紅河縣阿扎河鄉的哈尼族、彝族,每到十月年、六月年(矻扎扎節)、火把節等民族傳統節日,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一起跳《樂作舞》。
《樂作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是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瑰寶,它不僅是邊疆各民族男女青年社交活動的媒介,而且是邊疆各民族的團結友誼、和諧相處的精神紐帶,每當跳起《樂作舞》,人們都會情不自禁的進入“與自然同歡,與天地同樂”的忘我境界。
文字丨孫思漫
圖片 | 紅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編輯丨陶優
審核丨代基凱 陳大衡
運維 | 云南就愛去旅游文化傳媒
各位小伙伴,紅河文旅的投稿郵箱已經開通,歡迎各位讀者朋友積極來稿哦!
投稿郵箱 : hhlysck@163.com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
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通常體現傳承、獨特性等。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的設計理念及常見元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有哪些?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
泉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著游客,更以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流連忘返。位于泉州僑鄉體育中心內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就是一座集展示、傳承、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殿堂。除了豐富的展品展示,非遺館還設有非遺
7月17日,學校“牛鼓喧天,遺然‘志’得”暑期社會實踐團相繼走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下簡稱非遺館)參觀學習,切身感受非遺魅力,助推非遺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陳列館是陜西首個全面、系統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