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11月12日,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鶴嶺鎮南谷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紙影戲影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帶來一堂生動的非遺課,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紙影戲的魅力,增進對非遺文化的了解。
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讓非遺進校園成了近些年較為普遍的做法。非遺進校園,保護非遺文化,不僅讓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接地氣,更關鍵的提升非遺在青少年中間的認同感。
非遺文化進校園,意義深遠。青少年身上所蘊含的創造未來的力量無疑是巨大而持久的。“非遺進校園”活動的持續開展及其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讓校園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場域,不僅有助于廣大青少年認識非遺、增強保護意識,更為重要的是,讓非遺在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推進非遺進一步發揚光大。事實上,“非遺進校園”讓非遺有機融入青少年日常的學習生活,實現了非遺保護與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機銜接,既有助于青少年近距離接觸非遺、熟悉非遺,更實現了非遺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繼承與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非遺文化進校園,鄉村學校不可忽視。鄉村振興既關乎經濟,更在于文化。鄉村曾經是中國文化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振興鄉村文化,既需要革除種種陋習、移風易俗,更要加強和完善鄉村文化建設,尤其是培育文化傳承人。文化傳承人的培育離不開教育,需要讓非遺文化進鄉村學校,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項目的魅力,增進對非遺文化的了解,進而讓鄉村孩子們從認識非遺到熱愛非遺,讓鄉村學校成為非遺文化傳承的土壤,播種非遺傳承人的種子。
從長計議,讓非遺“手藝人”變身“守藝人”。非遺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就需要非遺文化進校園尤其是進鄉村學校不能是權宜之計,而應該立足長遠,做好當下的基礎功課,讓非遺文化潛移默化地滋養青少年的心靈,逐漸培養非遺傳承人才,讓校園非遺文化傳承與鄉村社會文化項目及產業對接,秩序漸進地培養鄉村非遺傳承人,不斷壯大非遺傳承“手藝人”隊伍,努力在非遺文化系統保護、文化資源活化利用上,系統地做好功課,守護傳統手藝、繁榮鄉村文化,讓非遺文化在鄉村世代相傳。(久泰平)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