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智慧及創造力的結晶。當前,我國已有42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國家級代表性項目3610項。省、市、縣級非遺項目更是數不勝數。成千上萬的非遺項目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是現代人走進歷史、了解過去的“窗口”。每一項文化遺產,都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和傳統。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主題,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展示展銷結合、多方協作聯動,致力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促進人民共享,特別是努力貼近年輕群體、以年輕人樂于參與的方式進行傳播推廣。可見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尤其重視年輕人的力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國潮風”“漢服熱”一波未平,“戲劇熱”一波又起,越來越多戲曲文化接力者、創作者借助抖音等新平臺優勢,推動非遺文化走進人們視野、走入大眾生活、走向需求市場,為非遺文化插上騰飛“翅膀”,“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和無限可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更需要傳承。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堅守民族之魂、賡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年輕人不僅正在建設經濟發展的主力,更應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遺文化的主力。通過“Z”世代為代表的年輕人審美視角去呈現當代非遺魅力,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文化的多樣性及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在保護方面,要加強非遺保護工作,更加細致地做好非遺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尤其對于急需搶救的重要非遺,要有重點、分階段地實施以政府各級文化單位主導的保護工作。對于急需保護的非遺,我們應該抓緊時間做好保護搶救工作。在保存方面,可以考慮用紀錄片的方式進行搶救式記錄。
非遺保護需要政府主導,非遺生長更需要群眾土壤。非遺的保護不是目的,就長久來看,在保護的同時,需要思考如何讓非遺活起來,如此才能讓其真正具有生命力。而年輕群體則是非遺發展的主力軍。只有讓年輕人了解、接受和喜歡,非遺才能經受時間考驗,具有持久生命力。因此,非遺如何吸引年輕人,讓年輕人了解并愛上非遺,應當成為當下工作的重點。
主流媒體應加大非遺傳播力度,借力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東風,推出一系列品質精良的以非遺為主題的節目,讓年輕人認識和了解非遺。
讓非遺“觸網”產生無限可能。善用新媒體,讓非遺走進年輕人的生活。當前,互聯網已成為年輕人重要的信息來源和社交溝通平臺。2021年6月,某短視頻平臺發布的非遺數據報告顯示,在報告發布之前一年中,包括10位非遺傳承人在內的85位手藝人通過平臺電商實現年收入過百萬元,該平臺上非遺傳承人帶貨總成交額較前一年增長15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加入非遺傳承的隊伍中。如今,非遺“觸網”已成為大趨勢,吃非遺、看非遺、聽非遺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原本冷門的非遺開始“漲粉”,大批年輕人不僅成為了非遺粉絲,而且主動加入保護非遺、傳承非遺、購買非遺好物的隊伍中,他們正在用具體行動讓古老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同時,應對非遺文化進行分層次的繼承保護和創新發展,有些必須原汁原味地加以保留,有些則可以融入現代生活。還可以把非遺文化的元素與現代的生活理念相結合,設計出產品,既是傳統,也是時尚,反映了古老的文明,又能夠走進年輕人的生活,煥發新的生命。將非遺全面融入到旅游的六要素中,推動文、旅、商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當前,與非遺相關的手作日益受到大眾歡迎,既催生出一些新業態、新職業,又成為許多年輕人獲取情緒價值、消解壓力的“良方”。同時,非遺手作活動也降低了現代人參與傳統手工藝操作的困難程度,有助于增強人們在傳統文化中的自我認同感以及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