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教育的多重價值與雙重使命值得更廣范圍的關注。非遺教育中蘊含著文化價值、科技價值、育人價值、實踐價值。它具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推動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落地落實的雙重使命。要促進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政府、社會、學校、家長、教師發揮育人合力,推動構建非遺文化教育體系。
如何做好從非遺文化到教育資源的“轉化”工作也需深入探索和再思考。一方面,文化資源轉化成教育資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共同努力都很重要,但首先必須要納入學校教育主渠道。學校教育是嚴謹的、系統的、有組織的。因此,非遺教育要關注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充分融合,大中小學課程內容的有機銜接、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深度結合。另一方面非遺教育的多重價值與雙重使命丨教育觀察,要遵循教育規律,充分考慮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成長規律,關注學生興趣、需求及接受力。在“做中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對于美、對于創造的感受,以及對于中華文化的熱愛,培養家國情懷。學校里的課程時數是一個定數,學生的精力也有限。比如,一周32個課時量是固定的,當有新教學內容進入時,哪些內容當詳當略,課程教材、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需要做多維度的系統規劃。
非遺文化進行教育轉化過程中,非遺傳承人、專門的研究者必不可少。但在學校開展非遺教育,就必須發揮教師的主體力量。非遺教育教師選聘,教育部已出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指導意見,地方也創造了不少好經驗,如雙聘教師等,值得推廣。同時,更要提高中小學全體教師包括師范生的人文素養,讓每位教師充分發揮自身主體性和示范性,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在言談舉止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傳承。
非遺文化資源的教育轉化工作要與時代同頻共振。人工智能時代,要做好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內容的深度融合。近期中央美術學院組織了“數字世界的未來”學術論壇,專門討論藝術教育與數字技術的結合。同樣,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怎么有效運用數字技術實現更高質量的非遺教育?這些都要進行系統思考。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層面最高的社會歸屬感、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是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石和情感紐帶,是中華民族綿延不衰、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文化認同是最根本的認同。非遺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資源。因此,非遺教育也必須要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并貫穿始終。(作者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昨天,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民俗表演團15名演職人員啟程前往古都開封,代表山東省參加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大賽及展演活動。據了解,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展演活動,將于3月31日—4月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
此時,81歲的涼州臉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發仁正揮毫潑墨,寥寥幾筆,一幅鐘馗醉酒的人物畫便躍然紙上。作為涼州臉譜非遺傳承人,張發仁見證了涼州臉譜的傳承與發展。無論是涼州臉譜、漢簡書法,還是繪畫、篆刻,我希望能為社會留下一些有用的東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