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上莊村音樂會演奏現場。
資料圖片在河北省涿州市東南的上莊村,至今還留存著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上莊村音樂會。
上莊村音樂會起源于明末清初。音樂會形成以來,一直在本村以老藝人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
上莊村音樂會屬于冀中笙管樂南北樂會中的北樂會,以笙管為主,演奏風格古樸端莊,速度緩慢,比較典雅。其樂譜、樂曲是僧傳,全套曲目有《放驢》《孔子探顏回》《張飛祭槍》《哭皇天》《普庵咒》等40首和一套打擊樂小曲牌《開壇》《長三板》《小和器》《白玉蓮》等,樂隊由笙、管、笛、云鑼、鼓、镲、鐃、鈑、鐺子等樂器組成,樂曲保留了明清時代甚至更古老的曲目。其記譜使用工尺譜,對現代人研究、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有著重要意義。《孔子探顏回》《普庵咒》《張飛祭槍》《放驢》《哭皇天》等傳統曲牌,是中國古代音樂重要遺存,體現了中國古代樂曲的原始風貌,具有較高音樂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業內人士稱,上莊村音樂會就是一部現成的活教材。
20世紀50年代,音樂會在各種民俗活動中為村民服務。20世紀六七十年代,音樂會停止了活動,吊掛、神像都被毀,但樂器被樂師們用心保存了下來。1988年在老樂師閆和增、史克啟等人的操持下,重聚老人,招募新人,又將音樂會恢復起來。2000年前后,在村領導的支持下,音樂會有了新發展。
近些年,音樂會多次參加社會上的各種展演活動,影響越來越大。上莊村音樂會把握機遇并與當地的民俗緊密結合,在春節祈祥、民間喪事等各種民俗活動中,上莊村音樂會一直義務為村民服務。
目前,上莊村音樂會連新學員在內有老中青三代共約30人,他們在春節期間的求福祈祥和民俗活動中進行演奏。近些年來,隨著上莊村音樂會影響的擴大,他們開始走出村落,參加更多的社會活動,諸如市有關部門舉辦的春節花會進城、非遺展演等。上莊村委會也以各種民俗節日為契機,使上莊村成為周邊十里八鄉文化活動的中心,有力地促進了上莊村經濟的發展。
盤活文化資源、激活非遺文化,發展文旅產業,上莊村的做法為鄉村振興起到推動作用。為更好地保護民間樂社,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目前該樂社已經被正式列入保定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溫州非遺老溫州在每年的農歷二月,會舉辦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其中要數攔街福聲勢浩大。古代溫州民間有“春許冬還”的習俗。農歷二月還有這些民俗瞿溪人有句俗話,“有心拜年,二月初一不遲”。農歷二月初二,溫州人還有吃芥菜飯的民俗。
說春最早起源于商代武丁時期迎四方神的習俗,帶有一定宗教色彩,春官,最早是《周禮》所說的六官之一,稱宗伯為春官,掌典禮。根據傳統,《進屋說》、《拜新年開財門》、《送財》是說春必備的三個曲目。春貼、春牛、孝春棒是必備的三件物品。
以民俗活動為韻、文旅融合為調、多元產品為拍,端午假期河北文旅奏響了“傳統與潮流共振”的活力樂章。端午假期,全省各地舉辦民俗表演、非遺市集等文化活動1000余場,吸引八方游客前來深度體驗。親子游熱度攀升,文旅融合“點亮”童年。文旅產品供給多元
2019臨沂民俗非遺文化廟會,將于12月6日盛大開幕,屆時會有民俗表演,抖音歌舞秀,漢服旗袍秀、舞龍舞獅以及民俗小吃空降現場,出示此文,門票免費送,10萬逛吃劵全城派送.文中有驚喜~2019臨沂首個民俗非遺文化廟會讓我們開啟臨沂民俗非遺文化
韓靜)6月6日,衡水市景縣景州塔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當地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暨端午粽飄香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大家品非遺、看演出,沉浸式享受一場文化盛宴。并將非遺與旅游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了一批非遺旅游、研學產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