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月11日電 (舒靚)1月10日,首屆中國非遺時尚創新發展論壇暨“2019非遺時尚中國行”啟動儀式于北京歌華文化研究發展中心召開。論壇聚集多位國內頂級專家、學者和非遺傳承人,共同參與探索新時代背景下非遺跨界發展、傳承與時尚創新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在本次論壇上,專家們就非遺傳承與時尚創新、非遺開發與鄉村振興兩大主要議題,從各自學術研究視角出發,基于多年來觀察、參與中國手工藝實踐的深厚積淀,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和交流。 “2019非遺時尚中國行”活動倡導了一種全新的非遺復興觀念,按照線上線下互動、長短期相結合的方式,將通過開展非遺創新論壇、非遺雙創大賽、非遺技藝培訓、非遺項目考察、明星非遺公益活動等內容,以非遺推動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 “非遺時尚中國行”活動計劃每年推出8-10站,第一站近期將于四川達州(川陜站)啟動,并聯合四川文理學院、北京健康促進會及當地政府力量,將全球創新設計理念與川陜地區獨特的非遺文化資源相結合,促進川陜革命老區非遺復興,開創非遺跨越發展新局面,致力于打造鄉村振興的“川陜模式”。 蜀繡傳人王輝老師現場演示了蜀繡的部分技法,并通過與臺下觀眾互動,帶領大家體驗了蜀繡藝術的傳統之美。同時,《創造101》選手、新生代“星青年”羅奕佳為青年群體發聲,表達了新一代青年群體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堅定態度。 (編輯:李海鵬 徐子茗)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上一篇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